清明节小报内容清明节的传说手抄报内容2篇
清明节小报内容:清明节的传说
第一篇:花烛情深,驱寒又驱邪的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两个著名的传说。第一个传说是关于干禄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孤儿叫干禄,他为了感谢邻村人的帮助,决定每年清明节期间为邻村的百姓祭祀先祖。他每年清明节提前数日开始准备,挑选最鲜艳的花朵插在棚内,又用到了许多花烛点缀周围。他每天忙碌到夜晚,点燃花烛,给那些先祖们烧香祭拜。这样的祭拜方式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少见的,因此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和赞赏。
第二个传说是关于调露的故事。相传在古代,天子想一种能够搞定疫病的方法,于是他宣布清明节之日全国停工休息,人民带着花圈到山上踏青,寻一种名叫调露的草药。
这种草药据说具有祛除瘟疫的功效。幸运的是,人们很快就到了这种草药,通过熬煮成了一种叫做“香草”的草药膏,不仅能驱邪,还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自此以后,清明节成为了人们祭祀祖先、祈求健康和驱邪的重要节日。
现在,清明节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宗教与民间风俗相结合的节日。除了祭祀先祖和寻调露,人们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比如,扫墓、踏青、放风筝、晒太阳等。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
清明节手抄报 简单漂亮 清明节的习俗也因地域而异。比如,北方的清明节,人们会自己亲手制作“黏黏”(一种类似面食的食品),以纪念祖先;而南方的清明节,人们会根据地方传统悬挂五彩缤纷的平安符,祈求平安。不同的地方习俗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载体,传递着人们忆往昔、缅亲人的情感。人们用这一天去扫墓、祭拜先祖,不仅可以缅怀逝去的亲人,也可以感悟生活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祭拜,共同怀念。
清明节,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花朵,是一份对亲人的深深怀念,更是一
段历史文化的传承。无论是传说中的花烛情深,还是驱寒又驱邪的节日,清明节都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第二篇:唐宣宗登楼望江来
唐朝时期有一位叫宣宗的皇帝,他在位时非常喜欢登楼俯瞰河流和人们的生活。有一年的清明节,宣宗非常想看到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景象,于是他决定亲自登高,向百姓展示自己无上的皇帝威严。
清明节这天,宣宗登上高楼,远远地望着江面上的小舟和河岸两侧的人们。宣宗看到人们身穿鲜艳的衣服,手持香烟、小鼓、月琴等乐器,尽情愉悦地歌唱和舞蹈。他们在清晨到江边打开香烛,烧纸钱和放飞风筝,以祭奠逝去的亲人。宣宗看到这些场景,内心感到非常开心和欣慰,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
宣宗眺望江面时,发现许多小船载着烧纸钱的人们纷纷驶向江心,将烧纸钱抛入江中。这种做法颇有趣味,他决定亲自体验一下这样的乐趣。宣宗派人带来了一辆竹制小舟,并请一位年轻村民演示。那个男孩用衣带将烧纸钱系在一枝长竹上,让烧纸钱在江上飞舞。
宣宗随后也尝试了一下,手捧烧纸钱的竹枝,放声发出轻快的四声,然后一掷竹枝,烧纸钱飘飘然落在水面上,一会儿消失在了江水中。
这场景让宣宗感到非常开心,他下令将这种活动定为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并且为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扔竹”。从此,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在江边空地上聚集,手持竹枝,将烧纸钱扔入江中。这一传统活动不仅寓意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象征着希望和祈求。
宣宗在清明节的这次亲临江边,体察百姓生活的经历,不仅让他更加亲近人民,也使他更加懂得人民的需求和欢乐。他将人民对于清明节的欢庆和尊重拔高为一个国家级的节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如今,每年的清明节,人们在江边聚集扔竹,继续着这一千年的传统,感激和纪念着那位热爱百姓、尊重传统的唐宣宗。清明节的传说给人们传递了深深的情感,也让人们明白,传统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份尊重和敬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