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工作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狭隘的经验也可能在缩小着广大教师的专业和理论视野。教学成为一种开始时承袭他人,到后来重复自己的机械运动。如何走出这一怪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新课改浪潮中的重要命题。教学反思犹如一位向导,带领我们从经验迷宫走向智慧殿堂。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不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我认为教学反思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人们最容易做到的。确实,当教学效果发生那些好或差的变化时,作为一种结果量,总是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在数学学科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几种现象:(1)在教学中已反复强调,但学生的解答情况却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时如果我们把责任一味推向学生的不用功或接受能力差,一切将无济于事,只有冷静反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反思该问题本身的关键所在,以及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等诸多因素,再作出教学方法的调整,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学生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许多教师有过这样的体会,但是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明白的人却不多,这需要耐心的反思。(3)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讲解了很多种方法,可到做练习时,学生却一种方法也做不起来。有的教师这时候容易发火,认为学生差,其实这是不对的。在反思后真正了解情况,才是我们处理这一问题的正确方法。(4)非常简单的概念问题,学生也做不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认清,这概念问题究竟是简单还是复杂,学生做不起来的原因究竟是由于教师的讲解不到位,还是训练不到位,抑或是学生不重视……在反思中认清问题的实质,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5)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厌倦感,提到数学就没劲。这就需要教师在
课后和学生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再针对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讲解平淡、教师处事不公引起的反感等等,用各种方法来重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对课前准备的反思
能够对课前准备进行反思的教师是不多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常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然后扎扎实实地把它落实下去,然而会产生下列误区:(1)对教学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缺乏必要的论证,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性;(2)误认为此节课的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材料;(3)误认为自己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没有备好学法,导致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可以说,对课前准备的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对教学故事的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新的意外,如学生的创造性发问或讲授“卡壳”等。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的处理会显得生硬,比如对学生的提问,以“反思自己这样的问题不需要明白”等来
回避,这样就会让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活动出现一个短暂的休止。生硬的处理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受到遏制。但是,很多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由于怕出现更糟的情况采取了这种消极的态度。在课堂的挫折后,教师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将来就能够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措施。
(四)在理论学习中反思
平时养成学习教学理论的习惯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诱发教学反思,以减少教学实践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教学理论必须具有反思意识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冲击原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使自己始终站在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
(五)在教研交流中反思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在此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各种理论
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等。教学交流的目的在于超越狭隘的一己之见,力求做到兼收并蓄,但要提高教学交流的实效性,则必须带着反思的心态参与其中,即不仅要关注其教学行为,而且要反思支持其行为的理念;不仅要关注其展示的方法,而且要反思方法形成的过程及机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