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一、天文历法
1.干支纪年法
“干”指的是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的是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所谓“生辰八字”即一个人出生时候年月日时的干支,每组两个字,共八个字。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
2
从汉武帝起,皇帝即位后会颁布新的年号,这一年就会被称为“xx元年”。一个皇帝也可能会有多个年号,比如“开元”和“天宝”都是唐玄宗的年号,但这种情况到了明清时期基本消亡。3.王公年次纪年法
我的哥哥是女神这种纪年法大多数用在春秋战国时期,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指的其实是鲁庄公十年,只不过前面省略掉了“庄公”。
4.特定称谓纪日法
(1)朔:农历每月初一被称为“朔”,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提到“十月之交,朔月辛”,意思是“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
(2)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被称为“望”,十六日被称为“既望”,如苏轼《赤壁赋》中提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意思是“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
(3)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被称为“晦”。如《庄子·逍遥游》中提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朝菌不知道每个月有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5.纪时法
古人运用干支纪时,但常常只用地支表示一天中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子时为现在的23点至次日1点,以此类推。“中午”的“午”即来源于此,午时指的是现在的11点至13点。
6.古代天文
(1)太阳相关:古人认为太阳中有一只三足乌鸦,也有传说认为这是为太阳驾车的神鸟,被称为“三足金乌”。
(2)月亮相关: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很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最为有名,也有传说认为
月亮之中居住着蟾蜍,帛书中也出土过这种图案。古人认为月亮上的宫殿为广寒宫,而嫦娥便居住于此。月亮的别称也有很多,比如婵娟、蟾宫、冰轮、桂魄、素娥、夜光等等。
(3)星辰相关:古人将天空中的星星分为二十八宿,细划为东南西北四方各七星,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概括其形状。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二十八宿中的“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北斗,牛、女则是牵牛织女二星。古人也将二十八宿对应到地上,用以划分地理方位,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提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意思是“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二、传统节目与习俗
1.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日”,最早记于东汉。元日又被称为元旦、元朔、元正、正旦、岁首、新年、元春等。有朝会、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等风俗。
与元日有关的诗句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寒食
寒食节的节期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而立。当时晋文公流亡,介子推为他割股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臣独忘介子推。故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愧疚,焚山逼其重归朝野。介子推宁死不从,于树下抱母焚身而亡。是以,晋文公下令介子推祭日时禁火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在后世的发展中寒食节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腹肌胸肌与寒食节有关的诗句有: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3.清明
清明节的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和上巳节的游春、祓禊习俗。
与清明节有关的诗句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魏野《清明》
4.端午
端午节的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有: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
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5.七夕
七夕节的节期在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七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与七夕节有关的诗句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赤点石斑鱼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6.中秋
中秋节的节期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与中秋节有关的诗句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重阳
重阳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8.除夕
除夕夜是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元日(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
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一般要做三件事情: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与除夕有关的诗句有:
·今宵除夕春意动,物参差殊可怜。欧必元《丁酉除夕立春》
清除老年斑偏方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李处全《水调歌头》
三、地理常识
1.中国的别称酒店节能降耗
九州:古代天下分为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因此也以“九州”泛指中国,如“九州大地”。
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如《尚书·立政》中有“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
赤县神州:相传炎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而黄帝统治的土地称为“神州”,合称“赤县神州”,因此用来指代中国的疆域。
2.常见古地名
江、河:文言文中特指长江、黄河,如《庄子·秋水》中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意思是“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而“河南、河北”也通常指的是黄河的以南以北,而“江东、江左”则指的是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
山东:如今的“山东”指的是山东省,而文言中通常指的是今河南崤山以东的地区,偶尔也指太行山以东。
关中: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即如今陕西关中盆地一带,是古代的军事要地,长安、咸阳等重要古城都位于此。
云梦:即云梦泽,湖北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的总称,也是先秦时期楚国文化的发祥地。古云梦泽如今演变为众多小湖泊,但在唐宋时期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规模。须注意今洞庭湖位置并不等同于古云梦泽,今洞庭湖在长江以南,而古云梦的范围大致在长江以北。
3.常见古城名:
北京:古称蓟、燕京、幽州、大都、北平等,元明清三代首都,近七百年间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陈子昂曾在此作《登幽州台歌》。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西都、大兴城等,曾是西周、西汉、隋、唐等十余个王朝的首都,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句里的“长安”,指的就是当时唐的首都。
洛阳:古称洛邑、东都、神都等,东周、东汉等十余个王朝曾定都于此。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里的“洛城”,就是指洛阳。
南京:古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石头城等,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分别是:三国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刘禹锡曾作《金陵五题·石头城》一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里的“金陵”和“石头城”指的就是南京。
开封:古称东京、汴梁、大梁等,战国魏、北宋等王朝定都于此。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靖康之变前汴梁的繁华生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更是直接描绘了当时的市井风光。
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等,南宋首都。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目中的“临安”指的就是杭州。
苏州:古称姑苏、吴郡、平江等,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首都。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句里的“姑苏”,指的就是苏州。
热得什么填空
武汉:古称夏口、江夏等。苏轼《赤壁赋》中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这一句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
4.常见古代地理专有名词
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很多城市名字来源于此,如洛阳、华阴、衡阳、江阴等,它们分别指的是洛水以北、华山以北、衡山以南、长江以南。
国:先秦时期“国”指都城,“国人”则指“居住在大邑以内的人。”
邑:古代城市的称呼。“邑”作为部首后简化为右耳刀,因此以右耳刀为部首的字常常与城市有关,比如邦、郊、郭(城墙)等。至今也还有很多地名带有右耳刀,比如邯郸、邹城等。而左耳刀这个部首来源于“阜”字,指的是起伏的山陵,该部首的字常常与山峰有关,比如阻、陵、陡、险等。
郡、县:古代行政单位的一种。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下面管辖多个县,这一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路:唐宋时期的行政单位,为州县以上一级,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区划。
行省:元代推行行省制度,行省是较大的行政区划,下设州、县,今天我国的省、市、县三
级地方行政制度基本来源于此。
四、历史常识
1.中国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