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        《秋思》、《春夜洛城闻笛》思乡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了解作者借物借景抒情的方法,了解诗中蕴含的思乡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了解作者借物借景抒情的方法,了解诗中蕴含的思乡情.
课前播放《故乡的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一曲《故乡的云》,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尤其是那句:“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是故土家园的深情呼唤,故乡有着我们深深依恋的风景。故土家园是无数人情感的寄托和归宿。所以就有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羁旅思乡的吟唱。可以说乡愁就像是一艘老船,载满了游子思乡的行吟。那么羁旅思乡这样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话题,在古典诗词中又绽放着怎样的光辉呢。
师:说到羁旅思乡诗  何谓羁旅?
课件:1.   何谓羁旅?
——羁,寄;旅,客也。所谓羁旅,也就是指长期寄居他乡。
师:有没有想过,诗人为何谓羁旅?
课件 2. 为何羁旅?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属于有中国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师:羁旅思乡的文化指的是什么呢?
3.  所谓羁旅思乡, ——所谓羁旅思乡,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的游客浪子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因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鉴赏两首羁旅思乡诗再一次感受那份厚重的乡愁乡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课件出示古诗
1.解题:同学们,谁来读一下课题。生读,纠正读音。课件出示:孩子们,“思”这个字,在古诗里有两个音,当“思考、想念”等动词来用的时候,读一声音”si”,当“思绪”等名词的时候读四声音”si”,谁来读,听老师读,看老师读得和她读的有什么不一样。(思读得短促)学生说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出秋天思念家乡,伤感,所以声音越来越低等即可。
2.正音正读,读准字音,读通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读。正音。这首诗里有个多音字“重”,在这里读“重”,为什么?谁说说看?
3.读出节奏美。谁再来读一读,把诗读通。这首诗比较简单,谁能读出节奏。生读。
    课件出示按2、2、3分隔的诗。评价:是的,按平常七言诗223的节奏读就能读出音韵美了。
4、读出音韵美。按照平长仄短,韵脚拉长的方法,你会读吗?课件出示古诗字上平仄的字带小横小竖的标记。如果学生会,就学生读。如果学生不会,就告诉学生:现在一声二声的字是古时候是平声,要读得长,三声、四声和轻声的字是仄声,要读得短。如果是入声字就读得更短促,声刚出来就收。这里有一个入声字是“发”听老师读,谁来读,课件出示标发入声字,小三角。
5.听老师读前两句,谁来按平长仄短,韵脚拉长的方法读一下前两行, 自己试一试,谁来读。下两句谁来试一试。
  6.悟诗情。了解诗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出示前两行,体悟“见”之萧瑟。
  “见” 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谁来读,读出作者张籍身在他乡的孤冷。2人读,是啊,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更能读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啊。再生读.
师:在思乡文化里,作者抓住了什么景物写自己思乡的悲凉之情?秋风 板书
(2)想象“意”之万重。
师:孩子们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家乡离
洛阳山高水长,而自己有任在肩,有家不能回啊。连年的战争,连邮寄一封家书,也不知什么时候能邮到啊。 
 “家书”是什么意思?
在羁旅思乡文化里,作者抓住什么写自己的牵挂?家书  板书
出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师:孩子们,用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学习古诗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7.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8.师小结:自古以来,乡愁是每个旅途在外的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无论我们到哪里,她总是如影随行。
(二)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1.一封“亿万重”的家书是张籍的乡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出示
  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这是他第三次游洛阳时所做
3.初读古诗,正音正读
师:孩子们,有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
  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 san) 折(zhe zhe 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4.谁能读出节奏,生读,谁能用刚才的平长仄短的方法吟诵
  老师点名学生读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答案吧!
8.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9.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课件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用刚才学的方法,抓住关键词想象一下
 (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
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生答,孩子们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
  师: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忽明忽暗的笛间,像是把思念的种子撒向(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答)
  生根据自己的联想答(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等等)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9.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 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