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柳”的寓意,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歌意境。
  2、深情朗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李白诗歌的风格特。
  学情分析
  我教一个班的语文课,共有学生53人。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
  重点难点
  1、理解言外之意的诗意体现方式。
  2、区分表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层次性理解。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激活求知欲——朗诵一遍之后问:这首诗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峰回路转)读懂了,那编课本的编辑们还要我们学习它什么呢?请回答!
  大家课前读过这首诗吗?有没有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或者有问这首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的同学吗?(这些提问,让整堂课有了一个角度和制高点)
  2、(再次峰回路转)李白是个开朗豪放的诗人,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中,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很开朗豪放的诗人。可《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却是
一种压抑且挥之不去的绵绵思乡之情,这与他的豁达性格是不是很矛盾?
  答:不矛盾!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虽是孤独而幽思不绝,但读起来却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风格上完全符合他那奔放的个性。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二、走近作者
  请同学说出自己了解的李白,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师:酒和诗是李白一生的最爱,人说“太白十诗九月”,同学们知道哪些李白写月的诗?自由回答,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三、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1、生试读,学生评价。
  2、了解写作背景
  3、听配乐朗读
  4、自由读。
  5、了解诗意。
  6、赏析诗歌。
  活动3【活动】深入研读
  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1)“暗飞声”中“暗”如何理解?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小组内交流讨论,班内展示。
  6、再创作,改写成散文。
  7、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
的诗篇之一了。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春夜洛城闻笛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
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1课时。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