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1.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习《十五从军征》,先引导学生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
(1)乐府诗
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
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非常残酷。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正确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生朗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冢(zhǒng)累累(lěi)狗窦(dòu)雉(zhì)
旅葵(kuí)舂谷(chōng)羹饭(gēng)饴(yí)
(2)读对节奏。
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节奏划分齐读诗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落/沾我衣。
3.理解诗歌意思。
(1)小组合作,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共同翻译诗歌意思。
(2)师明确译文。
提示:译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十五从军征》“句段精析”栏目。
4.具体赏析诗歌。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预设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作用:衬托出荒凉的景象,烘托人物悲凉的心情。
(2)说说“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这四句诗的表达效果。
预设这几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伤。这几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咏雪诗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预设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想回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景象荒凉)→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本诗的主是什么?
预设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园荒、凄凉破败的情景,由此希望落空,内心感到悲哀茫然,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5.生根据上面的分析,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
三、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写作介绍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调雄奇瑰丽。
(2)写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
2.反复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生朗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裘.(qiú)锦衾.(qīn)瀚.海(hàn)
阑.干(lán)饮.归客(yìn)风掣.(chè)
(2)读对节奏。
①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
②师出示本首诗的节奏划分,生齐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理解诗歌意思。
(1)小组合作,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共同翻译诗歌意思。
(2)师明确译文。
提示:译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段精析”栏目。
4.分析诗歌内容。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图景?
预设以“雪”为线索,描绘了八月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营饯别图、雪地惜别图这四幅图景。
(3)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预设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被誉为咏雪名句,请赏析其妙处。
预设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5)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两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预设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彩鲜明。
(6)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