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微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明确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并积极探索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系统论原理,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采用“问题驱动,设疑激趣”—“辩论比较,观点碰撞”—“搜集证据,论证观点”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系统论;《〈指南录〉后序》
基于系统论原理探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以《〈指南录〉后序》第六段末句中“悲”字的教学为例
方永敏(浙江省台州中学,浙江临海317000)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矫正,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和全面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高中语文教学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积极探索出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而要探索批判性思维培养有效路径的支点是系统论原理。系统论者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性、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系统之间的层次性。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有效关联性是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如果我们要有效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首要任务是明确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有关批判性思维构成要素,目前广为人知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诺希克教授提出的八要素理论。诺希克认为批判性思维由观点、事实、问题、证据、理由、概念、假设、条件这八个要素所组成。[1]诺希克的八要素理论虽然逻辑严密,但是要素太多,很难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实施。笔者认为,不如把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归纳为四个:问题、观点、证据(事实、理由)、论证(概念、假设、条件)。在这四个要素中,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动力,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证据是批判性思维的支点,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的保障。
如果能够以这四个要素为核心,探寻出科学的操作流程,一定会增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
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进行阐述。一、问题驱动,设疑激趣
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是批判性思维内在的驱动力。会质疑、重实证、合逻辑是批判性品质的核心标准。
在《〈指南录〉后序》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对第六段末句“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中“悲”字的解释心存疑惑(教材把“悲”
注解为“思念,同情”)。笔者发现这无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难得的契机。于是,笔者因势利导,基于系统论的原理提出了四个紧密相连的问题:
教材的编者对文中“悲”的注解合理不指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