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而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积极地渗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进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发挥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积极地利用微课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地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融入策略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导致传统文化不能积极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没有深入地了解和认知。而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所以教师应该借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积极渗透传统文化,还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来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利用微课教学资源,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一、在古诗词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古诗词,当中会包含很多的传统文化,教师应该积极地发掘古诗词的内涵,并深入地赏析,进而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学习《悯农》这一课时,因为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古诗可以展现出当时农民的社会生活情况,但要揭示社会的现实情景却很难。如果教师采用说教的方式,很难帮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因此教师可采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悯农》的场景图,使得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感受古诗描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1],并且教师还要对文章做出深入地赏析,积极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悯农》这首诗中,首先可以体现出中华的“仁爱”文化,还体现了当时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而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对于“仁爱”传统文化有很多的解释。在《悯农》这首诗中,诗人对农民的艰辛进行了具体地刻画,体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关心和深切的同情。此外,诗中还体现出中华“和”的文化,因为诗中不仅体现了农民的悲悯之情,同时还表达了作
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而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中唐时期,与我们的社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学生在观看中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的制度,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和谐的一种向往之情。
二、在拓展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很多中华传统的节日文化已经被淡化,大部分人一说到传统节日只会想到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而在不同节日文化中,也会有很多的文化习俗,而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除了我们所熟悉的节日之外,我们还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拓展相应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传统节日的文化。中华民族是由一个个多民族组成的,因此在不同的民族当中也会有很多的节日,比如泼水节是傣族非常重要的节日,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会涉及到这节日的学习,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来为学生积极地拓展更多的学习资源,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全面了解重阳节及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对重阳节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使得学生通
过重阳节的学习,每逢重阳节可以主动地为家里的老人祈福,并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中的老人。在学习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积极地拓展教学内容。比如让学生去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微课教学资源,为学生播放《水调歌头》的朗诵视频,还要配有相应的画面,使得学生能够在看微课视频时了解到《水调歌头》的中心思想。而当观看完微课视频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这首词让你想到什么节日。学生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秋节,这时教师可以积极地为学生渗透中秋节的各种风俗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在利用微课视频中增加教学深度
在教学中,微课视频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辅助教师开展高效地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深入地学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在开展三年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华传统节日”一课时,教师可提早两周布置开展活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其具体时间及传统文化的由来和习俗[2],深刻地感知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分组中通过多种形式地收集材料,感知到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精彩纷呈,有正月十五做花灯、猜灯谜,过年写对联、剪窗花,各个传统节日的手抄报,制作传统节日美食,模仿
书上制作《中华传统节日》的表格等,然而这么多的内容要在一两节课上展示,显然在时间上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展示,就需要提早利用微课视频拍摄相关内容,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了解“端午节”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一个节日,并且在端午节这天有很多的习俗,比如赛龙舟、吃粽子等,学生不禁地发出疑问:“为什么纪念屈原需要吃粽子呢?”这时教师可将课前提前搜集好的微课视频为学生播放,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由来,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形成包粽子的习俗,进而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会积极地穿插更多的历史学科内容,使学生实现跨学科的学习,构建清晰地学习框架,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生动形象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传统文化节日的内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地了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感知能力,理解其文化本质,帮助学生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积极地传承传统文化,进而发挥语文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如何剪窗花
[1]汪莉.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06):34.
[2]金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J].小学生(中旬刊),2021(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