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2.难点:学习本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的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毕淑敏一起走进精神的三间小屋,看一看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打造
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出示课件3)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了解这课的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教师指正:(出示课件5)
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从医20多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本课背景的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6)
毕淑敏散文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有改动。我们常把人的心灵比喻为天空、大海,以形容它的广阔。这篇文章选择的比喻则更贴近日常生活经验: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就算小康了,这里指的是身体运动的空间。那我们心灵活动的空间,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在精神上,我们是否也需要有三间小屋,可以盛得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呢?文章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3)文体知识
预设:(出示课件7)
议论性散文
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的散文形式。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9)
教师提示:注意“觑”“赘”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10)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1)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2-15)
教师点拨:“间不容发”即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事及其危及。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每间小屋的特点是什么?(出示课件16)
学生甲回答:
学生乙回答:
学生丙回答: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间小屋。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1.再读课文,概括第1-6段主要内容,这部分与后文写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出示课件17)
预设:文章开始从名言写起,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为下文写三间小屋作铺垫。
2.结合文章第7、8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出示课件1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