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语⽂中考阅读冲刺训练之记叙⽂阅读
记叙⽂阅读(15篇)
⼀、阅读下⾯选⽂,完成1~6题。(18分)
母亲的酸⽔坛
黄爱华
①母亲在我这住时买了⼏个坛⼦来,⾃制了⼏坛酸⽔,过⼀阵,泡上红辣椒、姜丝、萝⼘,热热闹闹地堆在屋⼦⼀⾓,突然觉得,我原本冷清的⼩房⼦⼀下有种浓厚的⽣活⽓息。
②酸⽔坛在书⾯⽤语上称为“泡菜坛”,也是被众⼈周知并且喜爱的字眼,散发着诱惑。但我执意要叫它酸⽔坛,这样有⼀种亲切的味道,⼤抵,⾷物是⼀种能吃下去的乡愁,在唇齿流连,念念不忘,是因为,这⾥⾯有母亲揉合的⽓息。
③⼩时候看母亲制腌菜,盘啊碟啊碗啊⼀⼤堆,我在旁捣⿎⼏下就没兴趣了,跑得远远的。我对做腌菜
不感兴致,但对吃腌菜,却是头号兴趣。乡野⾥长⼤的孩⼦,也没多少零⾷吃,⼩时候,母亲的酸⽔坛就是我快乐的零⾷园。放学回家饿得急慌慌,书包⼀甩,伸⼿就揭开了坛盖,掏出来的腌菜散发出⽆⽐诱⼈的⾹味。
④那个时候,我们家是⼀⼤家⼈吃饭,所以,母亲的酸⽔坛,花样就越来越多。⾖豇、黄⾖、姜、蒜,只要是⼟地的产物,均可以下坛。在乡村,⼩果⼩菜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的,种什么得什么,每家每户都有着不⼤不⼩的⼏⼝酸⽔坛,泡进去的是⽇⼦,捧出来的是⽣活。
⑤在幼时的我看来,母亲的酸⽔坛就像⼀个魔术坛,隔三岔五地就变出些东西来,有时明明已经捞完了最后⼀块,可是第⼆天,酸⽔坛⼜泡满了菜,⼀年四季,都是满满荡荡。守候着我们向往的幸福,美好的憧憬。
⑥在酸⽔坛⾥,酸萝⼘的酸是⾸屈⼀指。还有泡柿⼦,青梗梗的柿⼦⼀扔进坛⼦,涩味尽失,变得⼜脆⼜甜。
⑦⾖豉却是不同的,⾖豉做好了⾹味余绕,做得不好沦为脚臭味,也是最朴实的⼀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两⾯,⼀正⼀反,⼀好⼀坏。可能母亲的⼿艺很好,我⾄今都未吃到过有脚臭味的⾖豉。只是偶尔从别家炒出的⾖豉味,能闻出⼏分臭味,⾃此,也对⾖豉多了⼏分忌惮,⼀般⼈家的⾖豉我不会吃,除⾮是母亲做的。
⑧所以,在所有腌菜⾥,我独爱⾖豉,其实也说不上喜欢,只觉得是⼀种依靠,⼀种温暖。记得当年南下,我唯⼀的背包⾥就装了半袋⾖豉,⼯作期间,⼏经辗转,遍尝艰⾟、苦难,唯有在深夜,摸⼏颗⾖豉放在嘴⾥,细细咂摸,⼼头的酸楚才略有⼏分宽慰,犹似母亲遥远的瞩望。
⑨⼏年后,⽗亲撒⼿⼈寰,母亲哀伤不已。有很长⼀段时间,母亲不再打理酸⽔坛,每天只是默默地坐着,坛⼝上长满斑斑⽩霉,⼀如母亲头上斑驳的⽩发,让⼈⼼痛。
⑩我们建议让母亲出去⾛⾛,家在江苏的⼆来接母亲,上车时,母亲⼀⼀叮嘱我们,家⾥的猪、⽺、鸡要怎么喂,⽥间的庄稼要怎么种,怎么收。最后,母亲犹豫着说,那⼏⼝酸⽔坛,你们给添点蒲⽔吧。
母亲每天给我们打电话,问着家⾥的情况,我们让她放⼼,家⾥⼀切安好。⼀段时间后,母亲执意回了家,看我们把家⾥弄得乱七⼋糟,叹了⼝⽓,这个家,没我真不⾏。
⼜⼀年辣椒红后,母亲把它们摘下来,在盆⾥细细剁碎,放到坛⼦⾥。母亲说,剁辣椒你们⼏妹⼀⼈⼀瓶,带回去做做⼩菜。我望着⽇益苍⽼的母亲,想起那⽇看过的鸡汤⽂,有娘在,⼈⽣尚有来处,娘去了,⼈⽣⽆归途。我的脑海⾥,⼀遍遍放射着所有记忆,⾆尖上涌起⼀种莫名的味道,似是母亲的⽓息,濡湿了我的眼。
(选⾃《思维与智慧》2019年24期,有删改)
1.选⽂以“母亲的酸⽔坛”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脉,在空⽩⽅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2.选⽂的标题“母亲的酸⽔坛”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作简要分析。(3分)
3.选⽂第①段运⽤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3分)
4.第②段画线句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5.作者通过描写母亲的酸⽔坛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
6.选出对选⽂理解分析有误
..的⼀项()(3分)
A.选⽂中腌菜是“我”⼩时候唯⼀的零⾷,酸⽔坛就是“我”的零⾷园,母亲总会将各种⼟地的产物下坛。
B.选⽂第⑤段中运⽤⽐喻的修辞⽅法,将“母亲的酸⽔坛”⽐作“魔术坛”,赞美了母亲勤劳能⼲的品质。
C.⽗亲去世以后,母亲便⽆⼼打理酸⽔坛,但在被⼆接⾛的⽇⼦⾥仍⽇⽇牵挂着家⾥的牲畜和酸⽔坛。
D.选⽂以“我”的⼝吻展开叙述,使⽂章更加真实、亲切⾃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选⽂,完成1~6题。(18分)
最忆姥姥家的泥⽕盆
王红悦
①“落⽔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季节更迭,转眼⼜是冬天。每到冬⽇,最忆的还是姥姥家那温暖的泥⽕盆。
②⽕盆最初应是⽤泥制成的,后来才出现了铁、铜制成的。冬天,东北的农户⼈家做完饭,趁灶膛⾥
的炭还没有化成灰烬,把它们扒出来,放到⽕盆⾥,⽤灰耙装满、压实,就可放在室内取暖。
③我出⽣在东北的农村。那⾥的冬天特别冷,⼤地都能被冻出裂缝,北风“嗖嗖”地吹,像⼑⼦般割⼈的脸……四⼗多年前,我们弟三⼈每到放学被冻得瑟瑟发抖时,总是先跑到住在前街的姥姥家取暖。姥姥常年在家,⽕炕总是烧得热乎乎的,炕上还放着⼀个泥⽕盆。她会⽴刻招呼我们:“快上炕,焐焐脚!”我们⼏个⼈迅速脱鞋上炕,围着⽕盆坐下,在离炭灰⼀指⾼的地⽅烤⼿,⼩脚丫则贴近⽕盆外侧。姥姥拿出铁质的扒⽕铲,把烬化的灰拨开,露出红红的⽕炭来。她的嘴⾥还会叨咕着:“⼩⼼,别烫着!上学娃,最不易,好好学习,才会有出息……”不⽤多⼤⼯夫,我们⼿热了,脚暖了,⼼也暖了。
④⽕盆,也是姥姥给我们做零⾷的“烤箱”。姥姥会拿来⼩⼟⾖、⽟⽶粒、黄⾖,放在⽕盆⾥烤给我们吃。⼟⾖是最不好烤的,姥姥却很有经验,⽤铲⼦把⼟⾖埋在⽕盆的炭⽕中,然后要我们耐⼼地等着。不⼀会⼉,⼏股灰粒从⽕盆⾥升起,接着会听到“嘭嘭”的声⾳。姥姥熟练地把炭⽕中的⼟⾖翻个⾝,再埋好。等到再听到⼀声响时,姥姥就把⼟⾖拨拉出来,放在盆沿凉⼀会,再两只⼿颠来倒去地剥去带灰的外⽪,递给我们。接过⼟⾖,⼀股烤⾹味
迎⾯扑来,咬⼀⼝,热腾腾的,绵甜不绝。我们弟边吹边吃,姥姥则在⼀旁笑盈盈地看着我们:“慢⼀点,别烫着了!”这声⾳、这场景,如今只在梦中。
⑤每到冬天,姥姥家⾥就有很多婶⼦⼤娘们来串门。⼤家围坐在⽕盆旁,让姥姥帮她们剪鞋样、裁⾐裤。远远听到姥姥家传出来的说笑声,已让⼈觉得那⼩屋⾥格外温暖。
⑥姥姥的⼿很巧。我们围着⽕盆坐时,姥姥还会教我们剪窗花。⼀张纸⽚,在姥姥的⼿⾥没多久就会变成⼀朵美丽的“雪花”,在我们的⼿⾥似乎就失去了灵性,剪出来的图案,总是少了些什么。姥姥便笑着说:“不急不急,谁也不是⽣来就会的,熟能⽣巧,多剪⼏次就会更好的……”终于,我们也会剪出红红的窗花贴在那印满霜花的窗户上,简陋的屋⼦顿时多了⼏分喜庆与祥和。
⑦“风寒忽再起,⼿冷重相亲。却就红炉坐,⼼如逢故⼈。”⽽今,姥姥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那泥⽕盆早就被恒温、⼲净的暖⽓取代了。但⼉时的记忆,却如那泥⽕盆中红红的炭⽕,不曾熄灭,带给我永远的慈爱和温暖,教会我勤勉、善良和感恩。(选⾃《⽺城晚报》2019年12⽉1⽇)
1.选⽂围绕“姥姥家的泥⽕盆”写了哪⼏件事?请⽤⾃⼰的话简要概括。(3分)
2.第①段在⽂中有何作⽤?(2分)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季节更迭
..,转眼⼜是冬天。
(2)她的嘴⾥还会叨咕
..着:“⼩⼼,别烫着!上学娃,最不易,好好学习,才会有出息……”
4.请对下列句⼦作简要赏析。(4分)
(1)那⾥的冬天特别冷,⼤地都能被冻出裂缝,北风“嗖嗖”地吹,像⼑⼦般割⼈的脸……(从修辞⽅法⾓度)
(2)⼀张纸⽚,在姥姥的⼿⾥没多久就会变成⼀朵美丽的“雪花”,在我们的⼿⾥似乎就失去了灵性,剪出来的图案,总是少了些什么。(从表现⼿法⾓度)
5.联系选⽂,说说标题“最忆姥姥家的泥⽕盆”在⽂中有哪些妙处?(2分)
6.选出对选⽂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项()(3分)
A.⽂中对姥姥的描写运⽤了正⾯与侧⾯描写相结合的⼿法,“每到冬天,姥姥家⾥就有很多婶⼦⼤娘们来串门。⼤家围坐在⽕盆旁,让姥姥帮她们剪鞋样、裁⾐裤”就是侧⾯描写。
B.选⽂第④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姥姥家的泥⽕盆”的想念,也是对姥姥⽆限的思念之情。
C.在现代化的今天,泥⽕盆已经被暖⽓取代,因此关于泥⽕盆的记忆也慢慢消散了。
D.选⽂中的姥姥是⼀个慈祥善良、淳朴热⼼、关⼼后辈、⼼灵⼿巧的⽼⼈。
三、阅读下⾯选⽂,完成1~6题。(18分)
⽥埂似脊,⽗爱如⼭
①在我位于南⽅⼭区的⽼家,⽥埂随处可见:它们横亘在⾼⾼低低的梯⽥边,像⼀脉脉⽥脊,蓄⽔护⽥,界分⽥块。
②⽗亲的⼀⽣,便与这⽥埂密不可分。
③⼭⾥种⽥,最⼤的难题是⽔源不⾜,⽽⼭⾥是否有⾜够的⽔,决定了收成的好坏。⽥埂,便是⽤来蓄⽔的。开春插秧之前,⽗亲就会给⽥埂“镶埂”:铲去贴挨着⽔的“旧边”,再⽤半⼲半湿的软泥镶起新边,再⾚着脚,⼀脚⼀脚地踩实,不留⼀丁点的漏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埂不渗漏⽔。
④春寒料峭,在连绵的春⾬中,⽗亲⾝披蓑⾐,头戴⽃笠,仔细地给⼀条条⽥埂“镶埂”,常忘记回来吃
饭。我奉母亲之命,前来唤他回家。⽗亲答应后,从⽥埂上不紧不慢地⾛下来,⾬⽔顺着他的笠檐、蓑⾐往下流,⼀股股地打在⽥埂上,顺流到⽔⽥⾥,荡开⼀层层涟漪。眼前的⽗亲,从从容容地扛着铁锹,像是位将军
..,⾝后是⼀⽚泥泞的战场。这让我情不⾃禁地想起了苏轼笔下的名句“⼀蓑烟⾬任平⽣”。⽗亲当然没有苏轼那般才⽓,但他在风⾬中安然处之的坦然⼼境却丝毫不输给他。我想,定是脚下的⽥埂给了他⼒量,⽥埂在他⼼中,是护⽥的“长城”!
⑤镶好⽥埂后,就要蓄⽔插秧了。插秧需弯腰⼸背地在⽔⽥⾥进⾏,⼀趟趟来来往往,劳累是不⽤说的。见我站在⽥⾥,⾯露苦⾊,⽗亲便说:“去⽥埂上歇歇吧,你把书念对,把笔杆⼦握好就⾏了。”
⑥他总要插完⼀趟秧,才肯在⽥埂上休息⼀会⼉。届时,⽗亲最⼤的快乐,莫过于洗净⼿,坐到⽥埂上,掏出⼀⽀烟来,点上后,⼀边吸,⼀边满⾜地看着⽥中随风摇曳的秧苗。待烟抽完,⼜继续下⽥⼲活,绝不久歇,插秧时如此,割稻时也同样如此。
⑦插完秧后,为防漏⽔,每天清晨⽗亲都会去⽥埂巡⽔。沿途⼩径蜿蜒,草丛间晨露微凉,⽗亲的裤卷、鞋⼦不经意间便被打湿了,可他毫⽆察觉。他⼀⼼要快去⽥埂看看,是否夜⾥有黄鳝、蛇、龙虾或螃蟹在⽥埂打洞,让⽥⽔外漏。傍晚时分,还要再巡⼀次,直⾄稻⼦成熟。⽗亲说,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始终有⾜够多的⽔,滋养庄稼。
⑧可仅巡⽔还是不够的,⼭区种⽥,⽔利条件差,每年夏天都会有旱情发⽣。⽼天不下⼀滴⾬,⽥⾥缺⽔严重,⽗亲要整⽇整夜⾥守在⽥埂旁,⽤⽔车从⼭塘⾥⼀趟趟地翻⽔,浇灌旱⽥。翻累了,⽥埂便是他的床,星空就是他的被,躺⼀会⼉,缓⼀缓,起来再翻。
⑨⾟苦终有回报,有了⽔的再次滋润,再加上之后姗姗来迟的⼏场夏末之⾬,稻⽥开始泛⾦。此时,踱在⽥埂之上的⽗亲,君临天下般看着即将丰收的稻⽥,天地寂籁,只有阵阵稻浪。
⑩终于到了秋收,稻⼦收上来了,⽥埂蓄⽔的任务完成了。⽗亲⼜会拿起镰⼑给它修⾯,砍去⽥埂上的杂草,把它梳理得⼲⼲净净。他说:“⽥埂不荒,来年稻⽥便不荒!”⼜说,歇⽥,不歇埂,之后,他会在⽥埂边种上萝⼘、青菜等农作物,依然⽇⽇在⽥埂上忙碌,将⽥埂打造成⽣机盎然的“冬季菜园”,丰富腊⽉餐桌上的⾷材。
⼀年四季,⽗亲的双脚都离不开⽥埂,⽥埂已融⼊他的⾎液之中,成为他体内的⼀道脊。⽥埂也知回报,它默默地帮⽗亲围⽥蓄⽔,帮着他耕耘春夏,收获秋冬,让⽗亲收获了⼀担担的粮⾷和农作物,留⾜⼝粮后,剩下的卖掉供我们读书上学。⽥埂让⽗亲昂⾸挺胸,让我们得以⾛向远⽅!
莫忘⽥埂,莫忘⽗亲的⼀⽣,因为⽥埂可亲,⽗亲可敬,⽥埂似脊,⽗爱如⼭!
(选⾃《思维与智慧》2019年21期,有删改)1.选⽂以“⽗亲种⽥”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脉,在空⽩⽅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妈妈中考前跟我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4分)
(1)眼前的⽗亲,从从容容的扛着铁锹,像是⼀位将军
..。
..,⾝后是⼀⽚泥泞的战场
(2)⽥埂随处可见:它们横亘
..在⾼⾼低低的梯⽥边,像⼀脉脉⽥脊,蓄⽔护⽥,界分⽥块。
3.分析选⽂第⑩段画线句⼦中描写⽗亲的语句,指出运⽤的描写⽅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4.请谈谈对⽂章第?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5.从⽂中的⽗亲⾝上,你学习到了哪些品质?(2分)
6.选出对选⽂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项()(3分)
A.在⼭区种⽥最⼤的难题是⽔源不⾜,但经验⽼道的⽗亲会在插秧之前给⽥埂“镶埂”,以确保⽥埂不渗漏⽔。
B.选⽂第⑤段中⽗亲希望“我”能好好念书,不想让“我”像他⼀样种地,体现了⽗亲对“我”的殷切期望。
C.⽗亲在插完秧后,为了确保⽥⾥有⾜够的⽔,每天清晨⽗亲都会巡两次⽔。
D.选⽂最后两段总结全⽂,升华了主旨,⽗亲依靠双⼿在⽥埂⾟勤劳作,供我们读书上学,⾛向远⽅。
四、阅读下⾯选⽂,完成1~6题。(18分)
当⽗亲⽼成了⼩孩
薛⼩玲
①他很⼩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们兄弟两个跟着⽗亲过,他是⽼⼤。
②他从⼩就和⽗亲不亲,甚⾄有点怕他,可能因为⽗亲是个不苟⾔笑的⼈,也可能因为他⽣性孤僻⾃卑。他⼀直觉得⾃⼰就是⼿掌上那根⽆名指,可有可⽆。童年、少年直⾄青年,长长的⼆⼗多年⾥,⽗亲和他没有过⼀次认真的畅谈,他和⽗亲的交流总是很简短的⼏句话,⼀问⼀答就结束了。
③他其实也感受过⽗亲的温情。那是上⼩学四年级的时候,是个冬天,阴冷,下着很⼤的雪。那天早上醒来他头疼欲裂,⾝⼦很热,恨不得把被⼦掀掉。⽗亲看到了,伸⼿摸他的头,不⽤说,烫⼿。他看着⽗亲眼睛⾥的疼惜,突然觉得委屈,⼼⾥酸酸的就想哭,却⼜觉得不好意思,就钻进被窝蒙住头。他听到被窝外边的⽗亲叹息着说:哎,这孩⼦!他的泪湿湿凉凉地流了⼀脸。
④这个镜头温暖了他很多年。但即便如此,他和⽗亲依然亲近不起来,他依然被⽗亲忽视着,依然在弟弟和⽗亲玩闹时默默⾛开。
⑤他很想离开这个家,他太渴望展翅⾼飞了,外边的世界在引逗着他。⾼中毕业那年,⼤⼭⾥的陶瓷⼚正在招⼯,他⾃⼰偷偷去报了名。直到报到前两天他才和⽗亲说,⽗亲不说话,却抽了好⼏根烟,长叹⼀声说:好吧,随你。
⑥可⽣活总喜欢跟⼈开玩笑。渴望离开犹如牢笼
..的家,真的离开了,他才知道原来⾃⼰
太傻太天真。他⼲的是出窑的活⼉,也就是⽤⼩铁车把烧好的碗盘从窑⾥拉出来码好放齐,
那⼯作很⾟苦,累还在其次,主要是热,他不知道窑⾥有多少度,反正是种在⽕⾥烤的感觉。他觉得⾃⼰⾝体⾥的⽔分在迅速流失,整个⼈都佝偻⼲瘪了许多,煎熬——他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这个词的含义。
⑦开始他还咬⽛硬挺着,⽗亲来电话的时候他都说很好、没问题,但撂下电话他会哭半天。他时常感到委屈,。
⑧第⼗天,⽗亲来了,去他上班的地⽅看他。强装坚强的他很想让⾃⼰争⽓,但最后还是⼟崩⽡解
....。⽗亲深深地看他⼀眼,说:⾛吧,回家!
⑨他复读了⼀年,第⼆年考上了省城的⼤学。接到通知书的那天,他们⽗⼦喝了两瓶⽩酒,⽗亲喝多了,他也喝多了,他们说了很多的话。他哭,⽗亲也哭,然后⼜都傻乎乎地笑。他觉得那会⼉的⽗亲真可爱,像个⽼顽童。
⑩四年的⼤学⽣涯很容易就挨过来了。毕业那年他回到家乡,在县⾥的学校开始了教书⽣涯。⽗亲⽼
了,不光是⽛掉脸塌步蹒跚,⽽且变得啰嗦了,同⼀件事情翻来覆去地絮叨。每次回家,他都要坐在⽗亲的⾝边,边给⽗亲捏腿边听⽗亲说那些陈年旧事,哪怕⽗亲重复了好⼏遍,他也还是很有兴趣地认真听。他不是假装顺从,他是真的喜欢听⽗亲絮叨,这是
他多少年的渴望啊,从⼩他就做着这样的梦
....。
学⽣们快要考试了,他忙了起来,⽩天⿊夜连轴转,⼀个星期没有回家。星期六晚⾃习结束,他终于按不住归巢的⼼,骑着电动车连夜回了家。到家时已是半夜⼗⼀点多了,⽗亲却还没睡,在听电视。没错,是在听。电视机坏了,光有声⾳却不出图像了,⽗亲搬张椅⼦坐在电视机跟前听。他进屋的时候,⽗亲惊呆了,半天没回过神来。然后,他看到⽗亲的眼圈红了,两滴泪悄没声地从眼睛⾥滑出来,在满是皱纹的脸上蜿蜒。那⼀刻,扎煞着⼿的⽗亲像个孤独的、被欺凌了的⼩孩,⽆助且委屈。
他⼼⾥突然很酸,他仿佛看到很多年前的⾃⼰,那个⽆知轻狂的少年⼿⾜⽆措地在不茍⾔笑的⽗亲⾯前嗫嚅着,⽽明察秋毫的⽗亲不动声⾊地说,⾛吧,回家!他的泪潸然⽽下,满脸冰凉……
(选⾃《今⽇⽂摘》2019年23期,有删改)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渴望离开犹如牢笼
..的家,真的离开了,他才知道原来⾃⼰太傻太天真。
(2)强装坚强的他很想让⾃⼰争⽓,但最后还是⼟崩⽡解
....。
2.请结合⽂章内容从描写⾓度对第③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3分)
他看着⽗亲眼睛⾥的疼惜,突然觉得委屈,⼼⾥酸酸的就想哭,却⼜觉得不好意思,就钻进被窝蒙住头。
3.请根据⽂章情节的发展,在第⑦段的横线处补写出他此时的⼼理感受。(2分)
4.⽂中的⽗亲是个怎样的⼈?请简要分析。(3分)
5.选⽂字⾥⾏间流露出他和⽗亲之间浓浓的真情。请品味这些情感,简要谈谈带给了你怎样
的感触。(3分)
6.选出对选⽂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项()(3分)
A.选⽂标题交代⽂章内容,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达了对⽗亲深深的爱。
B.选⽂第⑨段画线句⼦运⽤⽐喻的修辞⽅法,将“⽗亲”⽐作“⽼顽童”,体现了他终于与⽗亲敞开⼼扉的喜悦之情。
C.他长⼤参加⼯作后,⽗亲却⽼了⽽且爱唠叨了,对于从前很少与⽗亲及交谈的他是求之不得的事。
D.选⽂以第⼀⼈称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叙述他⼈的⼝吻把⼈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五、阅读下⾯选⽂,完成1~6题。(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