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端午是我国的传统节⽇,端午节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沿⾰中,诗⼈们留下不少描写端午的诗篇,其中还可以窥探到古⼈端午的风俗哟!下⾯是分享的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篇⼀】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已⾣端午关于端午节的诗词
  元代:贝琼
  风⾬端阳⽣晦冥,汨罗⽆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酒渊明亦独醒。
  赏析
  诗⼈在端午节遇到风⾬,天⽓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祭奠屈原这位伟⼤的爱国者,屈原忠⼼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还耽误了⼈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诗⼈⼼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寻烦恼,于是诗⼈只好⾃嘲的引⽤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的隐⼠,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晦冥⽽有风⾬,借景抒情,运⽤风⾬之景为下⽂抒情做铺垫,第⼆
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屈原之典故,进⽽感伤⾝世,为屈原以及⾃⼰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汨罗⽆处吊英灵”⼀句中的“⽆处”既对应了上⽂的风⾬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化,⼀个“笑”字赋予榴花以⼈的情感,使得全诗⽣动⽽蕴含趣味,诗⼈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
之“笑”流露⾃⼰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了陶渊明的典故,运⽤对⽐的⽅法,表在⾃嘲,实指超脱⾃我。⼀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穷。
  整⾸诗委婉多姿,⼯致含蓄,表现了诗⼈贝琼对⾃⼰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对隐⼠⼈格和精神的向往。
【篇⼆】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端午⽇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去谁知感慨⽣。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添⽩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湮没⼏垂名。
  赏析
  这是作者感叹⼈⽣易⽼,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常热闹,很有节⽇⽓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但作者年事已⾼,不能参与,感到很泄⽓。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两句醒⽬的佳句。
【篇三】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端午即事
  宋代:⽂天祥
  五⽉五⽇午,赠我⼀枝艾。故⼈不可见,新知万⾥外。
  丹⼼照夙昔,鬓发⽇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
  ⽂天祥德祐⼆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度被谣⾔所诬陷。为了表明
⼼志,他愤然写下了这⾸《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丝⽆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深处仍然满怀着“丹⼼照夙昔”的壮志。这⾸诗塑造了⼀位像屈原⼀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夫形象。
【篇四】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臂,⼩符斜挂绿云鬟。佳⼈相见⼀千年。
  赏析
  这⾸词主要描写妇⼥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描述她们节⽇前进⾏的各种准备,下⽚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臂,⼩符挂云鬟,互致节⽇的祝贺。全词采⽤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
  上⽚,预⽰端午节⽇,将开展浴兰活动,⽓氛⼗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然华丽,以衬
托参与者的⾝份。于朝云来说,是绿⾊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及兰⼼的纯洁⾼贵的情操美,⽽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海,⽓氛热烈,正如词⼈词中所写:“流⾹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节⽇⽂化发扬光⼤的表现。
  下⽚,写词⼈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活动。其⼀,“彩线轻缠红⽟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使朝云“⽟臂”“红”⽽长命。与⽤五⾊花线缠粽⼦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符斜挂绿云鬟”,以“⾚灵符著⼼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健。与⼩孩穿⽼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有同等意义。词⼈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对偶句式,为的是“佳⼈相见⼀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民俗⽓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珍贵的资料。
【篇五】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和端午
  宋代:张⽾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去讵能还。
  国亡⾝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简析
  北宋诗⼈张⽾这⾸《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去讵能还”⼜是⽆限的悲哀与⽆奈。⽆怪乎北宋进⼠余靖作诗说:“龙⾈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上、宏阔⾼远。于是三四两句便⽔到渠成、⼀挥⽽就。虽然“国亡⾝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篇六】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端午
  唐代:⽂秀
  节分端午⾃谁⾔,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冤。
  简析
  端午即农历五⽉初五⽇,为民间“⼀年三节”之⼀。相传此⽇为我国第⼀位伟⼤诗⼈屈原投江⾃尽⽇,后⼈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成端午节⽇⾷粽和龙⾈竞渡的风俗。作者这⾸绝句更提出了⼀个令⼈深思的问题:尽管后⼈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净的。这⾸诗⾔近意远,⾔简意深,很有⼒量。
【篇七】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储药,羸躯亦点丹。
  ⽇斜吾事毕,⼀笑向杯盘。
  赏析
  这⾸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初五),将地点定格为“⼭村”。此时此地,⽆丝⽵之乱
⽿,⽆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的⽓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了节⽇的欢快⽓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的粽⼦,再在⾼冠上插着艾枝。然后⼜按照依旧俗,⼜忙着储药、配药⽅,为的是这⼀年能平安⽆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天的⽣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的陆游,由于收拾⼭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斜吾事毕,⼀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奈啊!
  这⾸诗语⾔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体,那榴花繁多的⼭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所说的“⽂章本天成,妙⼿偶得之”的写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