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操》是作曲家赵季平以大文学家韩愈的《猗兰操》诗词改编而成,采用中西创作技法融合的理念完成编曲,给予作品鲜活的生命。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学视角切入,探寻古诗词自身所带的文学内涵,从作曲家以古诗词谱的曲子中解析旋律,最后从演唱分析中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有更深层的理解与表达,为声乐爱好者和学习者们提供参考与帮助。
一、《幽兰操》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幽兰操》作者简介
赵季平是我国当代作曲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涉猎古诗词艺术歌曲、交响组曲、影视音乐作品等多种题材。《幽兰操》《黄鹤楼》《关雎》等作品近些年频频出现于各大比赛和音乐会中。歌词大多选用中国诗词,与音乐融合的创作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艺术性。他的创作不仅蕴含浓厚的民族情感,还与西方创作技法相融合。配器与伴奏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音效,创作充分体现了个人特,他的作品始终以传承和推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为核心。
(二)《幽兰操》创作背景
《幽兰操》诗词源于唐代韩愈的《猗兰操》,据传孔子闻兰花其香而写[1],赵季平将其改编为艺术歌
曲,为影视作品《孔子》配乐。改编后4字一句,共16句,简短64字,却韵味十足。于君子而言,要像兰花一样,即便身陷逆境,始终抱着向上的心态,耐心等待、乐观且自信。作品沿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思路,配器加入小提琴与古琴,形式独特。创作旋律时,注重
词与乐的融合,作品使用民族或美声任意演唱方式呈现,成为众多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脍炙人口的作品。
二、《幽兰操》创作特征
(一)歌词的文学内涵和情感特征
古诗词《幽兰操》由唐朝诗人韩愈改编而来,原
名《碣石调·幽兰》。孔子的抱负因前途崎岖难以实现,感慨未遇知音。韩愈以孔子质朴不凡的气质,砥砺
自己向孔子学习,在逆境中成长,意志坚定等待知音,实现自我价值,揭示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
《幽兰操》歌词部分在原文基础上改动,歌词分
为上中下三阕。上阕核心指兰花芳香脱颖而出,于众
多花香中独特存在。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相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其他花的香味都被
它的芳香掩盖,对于兰花不会造成伤害。以兰花香来
比喻圣人心中坚定的信念与质朴不凡的品质。
中阕核心指兰花遇到知音,会不遗余力散发出阵
阵清香。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
而佩之,奕奕清芳。夜以继日的奔波于天南海北,望自
己像周文王遇姜太公一样遇到自己的知音,从而获得
知音辅助,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使用文王梦熊典故,如
遇良机,定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下阕核心指兰花经历寒冬的磨砺散发出独特香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白雪皑
皑的寒冬,万物沉寂。这样的环境下,兰花独自等春
表演创作
87
到,御寒成长,期盼春来时惊艳绽放。以兰花坚韧的品格来喻君子,始终秉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后代定会兴旺。
(二)旋律创作特征
艺术歌曲在旋律创作中重于表现特殊韵味,同时也重感情传递,树立与经典文学相配的音乐角。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音乐旋律的创作与诗词的语言音调相协调,树起音乐风格基调,呈现诗人想表达的情绪。作曲家的编创使音乐和诗词互相渗透为一体,起承转合结构使旋律牵动作品情绪,使演唱者沉浸于诗歌词中表诗人所想。
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依原诗词韵脚旋律进行乐曲旋律创作,持词曲统一与简洁结构创作理念。这首作品是再现的三段式曲式,为“A-B-A1”,共70小节,使用民族G宫系统,七声民族E羽调式。作品节奏以4/4拍为主,反复时相继使用6/4拍,旋律大气悠扬,速度舒缓洒脱。
(二)主旋律与伴奏织体呼应
“钢琴伴奏承担艺术歌曲中重要角,歌奏和谐,结伴同行,也是有别于其他声乐体裁的主要特征。”[2]《幽兰操》钢琴伴奏部分的编配气势恢弘。乐曲前奏处用同一音连音重复和上行分解琶音的织体形式,仿古琴弹奏时的音效,烘托出中国音乐风格中特有古风感,恢弘大气,代入感强。
A乐段钢琴伴奏与主旋律相配合,主旋律为演唱声部时织体较简单,伴奏部分则用较复杂的上下行分解和弦。主旋律声部音多较复杂时,伴奏部分织体则用较简单的柱式和弦长音来衬托。主旋律与伴奏部分的互衬互补的创作手法,既突出旋律声部的主线条,又使伴奏声部不仅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还成为乐曲中的一部分,既巧妙又经典。
B、A乐段衔接处三连音环绕下行,预示B乐段伴奏音型,紧张的情绪推动旋律发展。主旋律部分柱式和弦与伴奏部分三连音分解琶音相配合,伴奏部分较复杂的编配,在音响效果上起情感助推作用。旋律声部重复B乐段旋律,间奏伴奏织体与之前一样,但此处情绪爆发,力度加重,与诗词表达情感相配。作者渴望像兰花,获知音赏识得到重用。再现部前间奏部分用留白的方式,使气氛回至宁静。
三、《幽兰操》演唱分析
(一)文本分析
艺术歌曲情感通常由歌唱者作载体传达给听众,歌唱者通过平时歌唱技巧训练和分析歌曲将词与乐完
美结合,完成对声乐作品的舞台呈现。学作品时,首先对作品背景、歌词文本和曲式结构深入了解和掌握,才能体会作品承载的情感与意义,与听众共情,体现作品魅力[3]。
演唱作品时,首先要进行文本分析工作。主要为文本分析和谱面分析两方面。首先分析文本,了解作品词曲作者信息,创作背景、原因目的和意义,表达内容等。字句间进行仔细翻译品读,体会诗词内容与情感。作品以典故形式,表明愿与孔子一样,拥有高尚、坚韧的品格与向往。演唱者需表达出诗词深层内容与情感。其次分析谱面音乐内容,掌握旋律结构和情感等特征,进行演唱练习。演唱时需字音反复品读与练习,体会暗含的内容,由心传唱。文本工作,需按部就班进行,缺少这一必要步骤,作品空有皮囊而缺少灵魂,所以文本分析工作很重要。
(二)气息保持与咬字归韵
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训练时,气息保持与咬字归韵非常重要。歌唱过程中气息训练是最基础的,拥有良好气息支撑,张弛有度、运用自如,需大量时间进行练习,扎实的基本功能更好呈现作品。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时,咬字归韵也很重要。作品多使用诗词曲牌十三辙中一七辙、江阳辙等多种辙韵,咬字时韵脚也会推动作品的情感传递。第一句“兰之猗猗”,腔体不需要开太大,第二个“猗”弱处理,韵母“i”放松牙关,眉心位置挂住。“洋洋其香,众香拱之”间不换气,气息沉底,气息要流动,持续向外推,“洋、香”两字注意归江阳辙“ang”,打开口腔,咬字圆。“幽幽其芳”,呈现幽静画面,保持气息用弱音唱。“不采而佩”渐弱处理,“不”重音处理,“佩”归韵韵母“i”。“于兰何伤,
一级曲式结构引子 A 间奏 B 间奏 B 间奏A1 尾声 二级曲式结构a+a1 b+b+c b+b+c a2+a3
小节数8 5、5 3 5、5、58 5、5、5 1 4、5 1
小节顺序1-8 9-19 19-2122-36 37-44 45-59 60 61-69 70 表1
88
2022 年第8期
以日以年”中间仍不换气,作渐快处理,保持气息持续推动情绪唱出“我行四方”,最后一字“方”归韵江阳辙“ang”,表达诗人豁达与明朗的心境。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字头清楚,“王”快归韵母“ang”,“泱泱”叠词保持均匀气息唱出,强调第一个“泱”字,句尾渐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口腔位置竖起来,句尾“芳”仍保持口腔状态,归韵“ang”,尾音饱满。“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强调句尾“茂茂”与“冬”,展现寒冬凄凉景象与艰苦条件,咬字圆润饱满。“君子之守,子孙之昌”气息沉底,腔体与口腔位置始终保持竖向状态,强调“守”与“昌”,“昌”字归韵“ang”,通过两字对比,展现君子坚毅的品质与恢弘的气度。再现部分歌词旋律虽与第一部分一样,但情绪抒发不同,这部分主在歌颂兰花品格,营造幽静的感觉直到作品结束,使声音和思绪徘徊久久不息。
(三)表演中神情表达
演唱者不但要从声音角度解读歌曲内涵,也要注意神情表达,才能更好地呈现歌曲深层次的内涵。对于演唱者来说,歌唱是身体情绪和精神的协调与统一,每个音都要从感觉中迸发而出,由心传唱。
歌曲前奏起,随着旋律线条眼前浮现画面,一片在微风中摇曳的兰花映入眼帘,以充满赞赏和爱慕的目光,唱出“兰之猗猗”,身体要伸展仿佛置身花丛,嗅到兰花阵阵芳香,唱出后半句。随即眼睛凝望前方,呈现反问思索的神情唱“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唱到“以日以年,我行四方”,头随目光缓慢向斜前转,表达年日间奔波劳苦的状态。“我行”目光稍作停顿,右手放至胸前,眼神坚定有感而发唱出“四方”。
B段为整首作品高潮,“文王梦熊,渭水泱泱。”仿佛眼前看到了文王梦熊的景象,讲唱故事;“采而佩之,奕奕清芳”,眼前又浮现出兰花丛,此刻呈现遇到知音的欣喜。“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神情中体现出坚定的态度和坚韧的品质。在演唱中,多种神情的运用可以让整首作品更加生动。古诗词艺术歌曲表演要简洁大方,朴素自然地呈现作者用意。
四、结语
本文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为研究对象,
探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学内涵与音乐创作,体
现着音乐与文学二者的结合。《幽兰操》经过不断的
修改完善,上升到新的境界,演唱时不仅要注重歌唱
技巧,更要注重情感和神情的表达。现代音乐与古诗
词结合的新型创作形式,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相融合,通过演唱者的表演,为听众呈现全新的听觉盛宴。在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不仅要吸收学习新文化内容,更要坚定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合
创新,使古诗词艺术歌曲广为传播,吸引更多听众感
受它的魅力。
注释: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2]贾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18年。
幽兰花 [3]万兵传:《浅析声乐演唱中音乐素养对美声
唱法的作用》,《音乐生活》2022年第2期,第88-90页。
参考文献:
[1]蔡立艳:《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创作和
演唱分析》,《 艺术教育》2020年第4期。
[2]肖璇:《 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3]李秀敏:《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
专业中的教学研究》,《乐府新声》2012年第4期。
[4]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 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
[5]张淑芳:《浅论唱好艺术歌曲的三要素》,《中
国音乐》2004年第3期。
[6]张前:《正确的作品解释是音乐表演创造的
基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张佳敏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莅菡 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洋)
89
表演创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