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基础上,通过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和不⾜后,我国提出了具有中国特⾊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它的提出充分显现了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改⾰和发展的⽀撑与引领作⽤。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着重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从⽬前的研究来看,虽然信息技
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直在不断地努⼒探索和实践,但其效果却不明显,为缩⼩“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的差距,下⾯通过对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进⾏了分析,并以学校、教师、⽹络资源这三个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为切⼊点,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2000年10⽉第⼀次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差不多⼆⼗年以来,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种教学理念已在教学实践中被⼴泛应⽤,但并没有对教育的发展产⽣⾰命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深度”是指(⼯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融成⼀体。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是⼀般的技术的应⽤,⽽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将信息技术融⼊到整个的教学环节中。
何克抗教授在《学习“教育信息化⼗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中指出,“融合是在运⽤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式’的基础上,进⼀步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整合则只是停留在运⽤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式’的较低层⾯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问题”。杨宗凯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当
代教育融合是⼀场全⾯深刻的创新变⾰,他⾰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教学⽅法、教学⼯具、教学内容都发⽣了深刻变⾰”。从两位教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就其本质、深度和意义都远远地超越了“整合”。虽然当前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尚未有⼀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研究⽂献,结合其他专家学者的观点分析后,下⾯将其内涵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教育⽬的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素质培养为主,最终培养出适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创新型⼈才。
第⼆,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信息技术不仅是⼯具,也是改变者,运⽤信息技术逐步改善原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
第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要选择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平,更进⼀步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临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全国各地已经⼤范围地开展了实验研究⼯作,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教师和地⽅学校来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仍然⾯临着三⼤问题。
1.观念与机制
⑴学校对于深度融合理念的认识落后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教育⽬的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素质培养为主。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难以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只关注升学率、学⽣的成绩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多媒体设施应⽤于课堂教学中,但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设计要求的深层次认识,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缺乏科学性的融合,最终也只是播放多媒体课件,这种融合下的教学效果可想⽽知。可见,学校对“融合”理念认识的不深⼊,从⽽致使⾏动落实上缺乏⼒度。
⑵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校本教学信息化建设绩效的重要原则,⽬前很⼤⼀部分学校虽然在硬件设备资源建设上领先⼀步,但由于缺少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管理制度,缺少与信息化教师绩效考核相适应的新的机制,导致学校管理不到位,发展缓慢,教师主动性差,进⽽未能使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得到充分发挥。
2.教师与学⽣
⑴教师信息技术能⼒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运⽤信息技术的能⼒带来了更⼤的挑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实践⽔
平,深深影响着融合的质量与教学成效。虽然⽬前教师们应⽤多媒体技术的能⼒都有了较⼤的提⾼,基本上可以⽤计算机制作课件、备课等。但在深度融合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思想,提⾼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能⼒。
⑵学⽣主体绝对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的主体作⽤,实现学⽣的主体地位回归。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竟“腾空”了⾃⼰,使课堂放任⾃流,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过度突出了学⽣的主体作⽤,使学⽣在⽹络学习中不受监控、⾃由学习讨论的现象不断涌现,师⽣间的交流少之⼜少,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3.⽹络与资源
⑴校园⽹络环境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
⽹络环境对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起⽀撑作⽤,没有⽹络或者⽹络环境不健全都阻碍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促进教育信息化,我国推出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即宽带⽹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络学习空间⼈⼈通;“两平台”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出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潮,但在建设⽅⾯,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没有硬件设施与⽹络环境的⽀撑,何谈融合?
⑵⾼质教学资源匮乏
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定的教学资源⽀持。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上的教学资源⾮常丰富,但真正的⾼质量的教学资源却很少,当前有⼤部分教师认为课件的制作过程有些复杂繁琐,因⽽从课件⽹站中下载对应课程的课件,稍加修改后就将其⽤于⾃⼰的教学中。可想⽽知,这种课件能有多少真正适应现实课堂。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正是由于这些主观与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推进速度缓慢,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等,信息技术还只停留在被看成是转换与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的层⾯上,并未通过使⽤信息技术改变当前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因⽽,要真正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落到实处,解决以下⼏⽅⾯的问题将是当务之急。
1.观念与机制的更新转变
⑴转变教育观念,提⾼学校对深度融合理念的认识
信息技术运⽤于教学过程,势必会带来全新的教学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条件,但这对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来说是⼀个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对学校的教学模式
、学科的教学⽅法、教学内容呈现等⽅⾯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早已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挑战。
现代教育观念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做出的必然反应,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指
导思想。新观念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的创新能⼒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的个性化发展,启发学⽣创造性地学知识和运⽤知识。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准确地给⾃⼰定位,即教师并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教师必须要重塑⾓⾊,全⾯认识融合,追求深度学习,要利⽤信息技术⼿段促进教学、学习和教学管理,充分利⽤⽹络资源和校园⽹资源,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切⼊点,在信息技术的⽀撑下,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不断深化对融合理念的认识,使之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
⑵创新机制,持续发展
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只有先有了管理信息化,才会有教育教学信息化。因此,学校要把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教学体制改⾰创新紧密相连,加快管理制度的创新与绩效考核创新,建⽴⼀套协调发展的系统化运⾏机制。
2.教师与学⽣的进步发展
⑴抓住教师培训的重点,不断提⾼教师信息技术应⽤能⼒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本⾝的迅速发展⼜给教师运⽤信息技术带来更多的挑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能⼒是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以适应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要求,但当前教师有效驾驭技术环境开展具有融合特征的教学实践能⼒还不⾜,基层学校缺乏稳定、较好素质的教育信息化专业⼈员,并且信息技术使⽤⽅法不当,滥⽤、误⽤的现象普遍,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迅速加强教师的培训⼯作,进⼀步提⾼教师的能⼒,不断更新教师的能⼒结构。
美国⼼理学家柯尔伯(DavidKolb)提出的“成⼈经验培训圈”理论对教师的培训有很⼤的启迪作⽤,他对教师培训的实际意义在于:培训过程是⼀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且要求其结合⾃⼰的实际⼯作经验,来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进⽽形成新的理解,同时还应在实际⼯作中运⽤新的知识与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对成⼈的培训想要取得成功,必须经历如下的四个阶段。
⑵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四个阶段的内涵如下所述:
第⼀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培训新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具体技能及其与教学成功融合的应⽤经验。
第⼀阶段:
第⼆阶段:教师必须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注意仔细观察和思考培训中的新经验。
第⼆阶段:
第三阶段:教师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提出概念,形成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教师要灵活运⽤培训后形成的新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学设计理论,并在实际⼯作中做出⾃⼰的设计决策。
第四阶段:
⑶加强教师主导作⽤,注重对学⽣进⾏多重培养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全⾯认知融合,以保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顺利进⾏。同时,教师的教学设计除包含基本知识外,还要有培养学⽣正确的价值观、⾼尚的道德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启发和引导学⽣在⽹络化学习中发挥友好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的团队精神,努⼒做到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共同发展,以保证学⽣全⾯发展。
3.⽹络与资源的建设管理
⑴合理规划建设,缩⼩区域发展不平衡
随着⽹络信息化教育的深⼊开展,⽹络技术和多媒体应⽤在各学校中得到了普及,因此建设既能够充分地运⽤⽹络资源,⼜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育环境的现代化信息⽹络,已成为各地⽅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了进⼀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层⾯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各地区与促进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组织机构要创新体制机制,以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开发⼩组,加强系统研究。学校层⾯也要做到以下两点:为能运⽤新的信息设备,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做到课堂教学的创新。
⑵整合资源,选择优质
教育资源建设始终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点任务,学习资源的质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然⽽,就当前来看,⼀线教师很难在资源⽹上和学校的资源系统中到适合⾃⼰课堂教学的资源,对此,可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给予了建议。
学校层⾯:
学校层⾯:区级学校应联合建⽴集中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成⽴资源管理⼩组,对来⾃不同资源系统的资源进⾏过滤、分类、整合,以⽅便教师查阅,为⼴⼤教师提供适应区域发展的课堂教学优质资源。
教师层⾯:教师在选择资源、设计资源、修改资源、整合资源时,要真正做到三思⽽后⾏,保证选择的资源适合⾃⼰的课堂教学,并包含有 教师层⾯:
教学设计的思想,努⼒做到“少索取、多产出”。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出以来,教育界对其各⽅⾯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成果,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当前⾯临的问题也⾮常严峻,这在⼀定意义和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与推⼴。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努⼒从观念、教育、资源管理与⽹络建
设等⽅⾯全⾯采取切实可⾏的措施,并结合实践做深⼊的思考,希望本⽂能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抛砖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