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渗透,以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手段为标志的“互联网+教育” 时代已然到来并迅速改变着教育这一特殊行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的发布,更是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重大的时代变革,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要抓住新时期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时代挑战,要树立本领忧患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紧跟时代节奏,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方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过程全面融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整合教学内容并提升教学效果,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1.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十分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等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过剩,中西部贫穷落后地方、偏远山村等地教育资源非常匮乏。虽然国家宏
观政策一直致力于资源的调剂,但是效果有限。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其价值和作用得到了最大化程度的体现。传统教育模式下,一个优质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对象局限于几十到几百不等,但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其对象可以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知识的研究和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行业的限制,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更高水平的提升,传播面更加广泛。
2.学生获取知识的便利性
一直以来,有学者国的教育体系相较其他行业长期处于一个相对保守的状态。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还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口传面授,学生所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知识面狭窄。在科技信息化爆炸时代,“互联网+”已进入教育领域,推广教育信息化模式,学生获取知识将更快捷方便,途径更加广泛。微课、远程课堂、UMU……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从传统的长篇大论式灌输到取其精华式的自主学习,从枯燥的学习到趣味的学习,与教师互动更多、更频繁,所获知识的实用性更强,使得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更加高涨。
3.教师教学方式多样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各种软硬件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更为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通过慕课、微课、UMU 等形式,教师的点名、提问、谈论、授课、课后作业等环节均可借助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实现。APP 签到、头脑风暴、答题等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参与度,增强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手段有了创新和突破,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人工教学劳动量,使学习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真正变为“接受中学、情景中学、交流中学、创造中学”。
4.师Th角的再定义性
传统教学中,书本与教师代表着权威的知识,学生扮演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因其丰富的知识从而在课堂上掌握着主动权和控制权,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课堂互动十分有限。但在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十分方便快捷,获取知识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变得十分多样化。师生间的知识量差距变得很小,并且师生之间可以随时便捷地进行互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注重自身定位的调整,更加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是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专研,进行更加深层次学习。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行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发展情况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育与教育信息化战略实施效果紧密相连。在信息化发展势头愈来愈猛的社会背景下,教学理念、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也对教师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1.基本信息技能。2004 年 12 月,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技能作了明确规定(高校教师亦可参考),即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1】
2.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这一理念最早由上海师范大学知名教授黎加厚提出,该理念通过运用系统方法,围绕“学”这个目标,通过对网络资源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科学统筹,使得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通过建立信息化技
信息化教学术化教学环境,零延时、零障碍获取、利用互联网学习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下,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指为保证教学取得预期效果,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融入教学全过程,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来提升教学实效, 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断地对过程进行计划、测评、反馈、调控的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全过程各环节进行统筹管理;二是对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收集反馈问题;三是在教学整个过程中通过自有学者意识加以控制和调整。
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一)学校层面,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教学单位必须把准时代脉搏、顺应发展趋势,全面厘清教学思路。一是严格遵照执行教育主管部门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的方针、政策;二是鼓励各学校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给予教师一定的自有学者创造空间,拒绝按部就班,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或引入第三方专门机构进行配合;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改革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后盾,使信息化教学工作有据可依、章法有度。
2.建立专业化团队。针对老年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较为困难,而中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的问题,可以集中优势力量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共同专研热点难点课题, 通过以信息化的点带动各学科的面,跨学科制定核心课程和特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同时,学
校应当根据任务繁重程度对团队在教学任务和经费上进行适当照顾,让教师有精力、有激情去完成信息化教学工作。
3.开展多元化培训。一是培训目标明确。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特培训目标,同时要有效保证信息培训的务实性和连续性,制定阶段性目标;二是培训方式多元化。通常的信息培训方式是将教师集中起来听讲师讲课,这种方式有利于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整体上看有一定成效,但对个体兼顾较少。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更多的培训方式。例如深入信息企业实习,了解前沿技术和最新发展动向,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并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开展在线培训,既能让老师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能对老师起到潜移默化影响。
(二)教师层面,要转变思想,坚持终身学习,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手段,做专业化教师
1.坚持终身学习。俗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身为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和传授者的老师尤其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处于“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师体,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撒手锏”,是教师们终身学习的必要内容之一。首先,教师们应树立积极更新专业知识的意识,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稍一懈怠,就可能跟不上节奏;其次,教师们应不断拓展延伸知识面,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学习,并不仅限于自身专业领域的学习,当今时代下,优秀的教师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而是知识结构完善的综合型教师。在完善专业化知识的同时,老师们也应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2.树立互联网思维。金元浦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理念,是当代高科技与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是科技革命中范式转换的必然成果。互联网思维区别与传统思维,它的特点是“互动性、开发性、平等性、合作性”,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当前在校学生几乎都成长于信息化时代中,是对互联网利用最为活跃的体,他们易于接受或已经形成互联网思维。【2】作为教师本身也就应当树立互联网思维,一则有助于构建“去
中心化”的平等教学关系,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创新化;二则有助于构建良好网络教育生态。共享、开放、包容、多元是互联网的基本特点,当代学生通过互联网掌握的学习知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师需要乐于接受学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并于现实教学有机结合,打造无边界的
“育人生态”。
3.创新教学手段。“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推广,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最佳选择。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3】蓝墨云班课、云课堂、超星等教学 APP,微课、慕课、UMU 等教学工具,大数据、VR、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增添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得教学活动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五、结语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正成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技术化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及对教师的新要求,从学校和教师个人层面进行了剖析, 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专业化信息团队并开展多元化培训,营造教育信息化的氛围, 促使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教师必须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树立互联网思维,完善自身知识结 构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做专业化教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