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欣赏_王羲之资料介绍
《兰亭集序》是一篇骈文,不过王羲之所作之文不像两晋时期那些华而不实,只是一味讲究华丽辞藻的骈文。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羲之兰亭序欣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羲之兰亭序欣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这一年的农历三月三,王羲之同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当时的东晋军政高官相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众人汇聚于此,行“修禊”类似于祭祀的活动。在会上,众人借着酒性作诗娱乐,王羲之便作了篇《兰亭集序》为众人诗作的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骈文,不过王羲之所作之文不像两晋时期那些华而不实,只是一味讲究华丽辞藻的骈文。文章通过爽朗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当时聚会的盛况和王羲之一时的感慨之情。文章分为三段,首段先指出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之后介绍了聚会人数之多,年龄之广。紧接着描写了兰亭周边的优美环境,远处的高山幽林,近处的曲水流觞。然后道出众人在美景的刺激下,竞相作诗。
第二段则是王羲之感慨人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因为上文的“乐”,让王羲之对人生这
兰亭集序书法种无常深有思虑。以“晤言一室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两种形式来表现同一种“老之将至”的无奈洗心情。最后一段王羲之道明了作序的原因,发出古今以及将来之人的兴叹之声。王羲之没有像古人那样表现出对生死的消极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入世,绵绵的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兰亭集序》除了文章内容的清爽干净,韵味深长,整篇序更是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笔法刚柔相济,点画之间无不简洁凝练。所以喜爱书法的唐太宗对《兰亭集序》是爱不释手。
王羲之资料介绍
王羲之,字逸少,出生于公元303年,安逝于公元361年(还有一作是公元321年——379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原籍是琅琊人(现今的山东临沂),后随朝廷越过河东,在东晋官拜右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世人也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出生在西晋的一个名门望族之中,王羲之祖父王正官至尚书,其父亲王旷又是淮南太守,拥护朝廷东渡之人。而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厉害,是为东晋的丞相。所以王羲之
在这样的大家族中,文学修养很是注重。王羲之十二岁时,书法经自己的父亲启蒙,后来又师从女书法家为古人。不过学成后王羲之没有仅仅满足于此,他广游山,遍访古迹,从而能够博采众长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风格,使其书法达到了一种真正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不同于两汉西晋时期的质朴实用的书风,而是形成了一种细腻用笔,多变结构笔法。观摩王羲之的书法,能够感受到他的书风是极为精致的,将原本只重视实用的书法提拔到一个能够欣赏的艺术境界,是书法艺术的觉醒。自王羲之之后,书法开始真正的讲究技法和情趣,书法家们开始争相发现书法的美,并且表现书法的美。
王羲之对于书法界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子书法的造诣更不必说。之后南梁更是形成了第一次学王的高潮,到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推崇下形成了第二次学王的高潮。后世的书法家无比诚服王羲之的造就,“书圣”一名在不经间广为流传。
王羲之行书鉴赏
中国的汉字是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才演变形成了后来的字体形态。在秦汉之前主要是以篆书系统的象形字体,彼时的书法较为单一,基本上就是正书。而在两汉之际,篆书被隶书取代,之后又从隶书衍生出楷书,再从楷书的基础上衍生出草书和行书。
在行书中,用笔要比楷书和草书复杂的多,它即有点画,也有转折,在藏露之间灵活多变。所以能够写好行书,是极具功底的。王羲之行书的用笔变化就十分丰富,运笔之事潇洒飘逸。在书法著作《书议》中是这么评价王羲之行书的,“笔迹遒润,独善一家之美”,还夸赞其“风神盖代”。极为喜爱推崇王羲之的唐太宗李世民,称其“烟菲雾结,状若断而还连”,气势就像那栖居雄树上的凤凰,盘踞深潭中的游龙雄奇而又不失典雅。
在王羲之的行书中,仅以横画来讲,就有顺锋、逆锋、上折、下折之分。他的捺撇有长有短,有直有斜,可谓是尽显变化。最能展现,可以说是王羲之行书功力淋漓尽致被发挥出来的就属“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了。该序是王羲之趁着酒性之余,随性而发顺势写出来的旷世奇书。即便是王羲之本人,日后也无法刻意写出这样的佳作出来饿了。《兰亭序》真迹被王家后人当作传家宝传承了近两百年之后,几度流失在外。知道李世民花重金将其从智果处购回,被其视作珍宝。现今的《兰亭序》临摹本就是从唐太宗那里传下来的。至于真迹本身,据说是随李世民一起被葬在了昭陵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