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说
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有《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和《藏戏》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
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人过中秋节的习俗,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
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
1.会写“栖、鸦”等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委婉的表达方法。
3.感受诗中写到的传统习俗,能搜集有关传统习俗的古诗。
4.理解诗人表达的游子的思亲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感受诗中写到的传统习俗,理解诗人表达的游子的思亲之情。
2.难点:体会诗人委婉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但本文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中秋节的内涵代表的思亲之情,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和准备。
三、说教学方法和准备。
1.教法:启发式和自主学习法
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阅读体验法
3.教学准备:课件,中秋节图片,学生课前预习。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二)六步闯关。腊八的诗句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三)课外延伸。
《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
五、说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夜景
芳香的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