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祠堂文化介绍
中国姓氏祠堂文化介绍
二十世纪后期,寻根问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旅居海外的“三胞”回乡谒祖络绎不绝,城乡的许多祠堂也都加以整修并传承祭祖传统。学术界也越来越加注重中国的祠堂文化,并成立了中国祠堂文化研究会;在世界范围内,有关中国祠堂文化的研究也日趋活跃;福建省文化厅于二00一年三月还发出了通知,对全省各地的祠堂进行了登记,对祠堂文化进行抢救挖掘、记载传播工作,还编纂《八闽祠堂大全》上下两辑:《中国祠堂大观》也于二00五年六月出版,无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工程。
祠堂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内涵博大精深。祠堂是姓氏祖根和聚集繁衍的象征。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独具特的传统文化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祠堂文化,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对祠堂文化赋予新的使命,充实新的内涵,扩展新的功能,实行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活动形式,使古老的祠堂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融入“先进文化”的范畴之中,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发展要求,
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这应当是我们研究、弘扬祠堂文化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
本文就笔者十多年研究和探索的一些见解,愿抛砖引玉,与诸多
鸭简笔画
有识之士交流与切磋,期望共同把传统的祠堂文化发扬光大。
一、祖与祖祠含义:
先从“祖”字说起。“祖”字最初的字是“且”,“且”和“祖”同音。“且”字的本义是祭祀时用的礼器。最初的含义,“且”是原始社会的男性生殖器图腾崇拜,是氏族繁衍昌盛的象征,因此祖先的神主牌便仿照“且”的形象而创设的。“示”字很象古人所崇拜的“灵石”一样,本义是在这个灵石上放置祭品。后人把“示”和“且”合成今天的“祖”字,引申为先代的祖宗。正因为“示”的本义是放置祭品的灵石,所以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祭祀有关,如福、祈、祷、祝、祀、崇等等。而“且”字也同样,凡由“且”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祭祀有关,如俎,形象为古代祭祀时盛牛羊肉等祭品的礼器。
人们为了祭祀祖先,后来才有了祠庙。“孝经”说:“孝子之于亲也,为之宗庙。”在远古时代,人们还是居住洞穴或只有简陋的棚寮,当然还没有祠庙,祭祀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以
后社会向前发展,有了贫富悬殊,有了贵贱尊卑,于是士大夫有庙,而庶民无庙,这自然引起庶民的反感,谁没有祖宗?有祖宗怎么能不祭祀呢?于是后来才有了属于本家族的祠堂,在祭祀权上也就平等了。
二、祠堂文化由来
在我国古代璀灿夺目的古建筑宝库中,祠庙是特别受人重视的建筑物。祠庙是供奉和祭祀人神,即祖宗和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等类人物的神位。祠庙也被称为家庙、祖庙、宗庙、宗祠、祠堂等。
祖庙是专门用来祭祀祖先阴灵的场所。祖庙分为二类:一类是王室、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被称为太庙、宗庙。一类是臣民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又被称为家庙、宗祠,南宋以后被称为祠堂。
祠庙还有一类是用于供奉和祭祀帝王、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人物的建筑物。我国著名的祠庙有:黄帝轩辕庙、宝鸡的神农庙、天水的伏羲庙、临汾的帝尧庙、绍兴的舜帝庙、绍兴的禹王庙、北京的太庙、曲阜的孔庙、淮阳的陈胡公祠、邹县
暖气片品牌
的孟庙、秭归的屈原祠、绍兴的王右军祠、九江的陶靖节祠、韩城的司马迁祠、江油的太白祠、成都的杜甫草堂、潮州的韩文公祠、柳州的柳侯祠、眉山的三苏祠、崇州的陆游祠、卫辉的比干祠、都江堰r 二王祠、成都的武侯祠、运城的关帝庙、云阳的张飞庙、海南的五公祠、合肥的包公祠、杭州的岳王庙、太原的晋祠、广州的陈家祠等三十座名祠。许多名祠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建筑
宝库中的文化遗产。
中国祠堂文化发轫于夏、商、周时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周代“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说明彼时祖庙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帝王祖庙最具权威,而士大夫则依次分等配祀致祭,庶民百姓没有资格建祠立庙,只能在居家之庙室设祭。
祠堂文化盛于唐、宋。宋时,朱熹在“朱子?家札”中对祠堂作了新的规划和阐述,提倡尊祖敬宗,推崇忠、孝、节、义的思想,由于受到当权者的支持,而得以推衍,此后民间建祠祭祖之风由此日盛。到了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广建祠堂,使祠堂文化席卷全国,祠堂遍天下,以致“族必有祠,祠必有产(祭田)”。至清末民初,祠堂成为乡村家族社会活动的中心,
成为姓氏宗族的象征。
我国祠堂遍及五洲四海,尤以闽、粤、淅更为盛行,就八闽大地就有祠堂近二万所之多。祠堂占地宽广、建筑雄伟壮观,工艺精巧高超。在台、港、澳和东南亚,乃至美洲大陆的华人祠堂,也有上千之数。可见祠堂文化源远流长。
三、祠堂性质作用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祠堂文化作为中国独具特的古老文化遗存,根植于久远的神州大地,蕴藏于深厚的华夏文化之中。世纪星移,千年斗转,祠堂文化代代传承,叠叠积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一脉不熄的灯火。圈10
我国的祠堂文化,不仅融合了血缘、亲缘、情缘的醇厚甘冽,还浓缩了建筑、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在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多层面折射出瑰丽的民俗风情,隽永的文化魅力。福建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规模中原移民南迁的时期,中原文化在闽祠中可觅可寻,先哲的光辉可圈可点。福建作为向海外移民出发地之一,当前在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美洲大崇的闽祠,都可以寻访到闽越文化的气息。
福建省文化厅于二00一年三月“关于做好八闽祠堂大全组稿工作通知”中明确指出:“我省民族民间传统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其中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为了更好地做好祠堂文化的抢救挖掘、记载传播,努力使祠堂成为爱国爱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成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寄托乡情、增进感情的窗口,让广大众和海外侨胞更多地了解福建祠堂文化的历史和积极的现实作用。”这个文件对祠堂文化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了正确的定位和阐述。做好祠堂文化的抢救挖掘、记载传播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港澳回归、世界性的寻根问祖热潮。祠堂文化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海外侨胞回乡竭祖之情也日趋激烈,因此研究、传承、弘扬中国独特的祠堂文化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这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使传统的祠堂文化赋予新的使命,拓展新的功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融入先进文化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于弘扬寻根认祖、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增强炎黄子孙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爱乡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加强海内外宗亲的联谊、帮助海内外宗亲寻根认祖,增强“本是同根生,两岸一家亲”、“同根同祖务必同心同德,兴家兴族更须兴国兴邦”的共同理念,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对于纪念先祖先贤、弘扬祖德、激
励子孙后代“成才报国”、“创业兴邦”,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海峡西岸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祠堂文化功能
祠堂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独具特的古老文化遗存,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祠堂文化应当加以传播、加以弘扬、加以改革、加以创新、促进祠堂文化健康发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祠堂本为祭祀之所,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的功能也应不断扩展。当今,我们应当发挥祠堂“多种功能”的作用,做到“一祠多用,古为今用”。北京茶馆
当代祠堂的功能是:
①作为尊宗敬祖的圣地;
②作为寻根问祖的窗口;
嘤鸣③作为海内外宗亲联谊的桥梁;
④作为吸引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兴业的平台;
猕猴桃汁
⑤作为纪念历史名贤的殿堂;
⑥作为姓氏文化研究、族谱编纂、收藏、阅览的馆所;
⑦作为对宗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
⑧作为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
⑨作为聚会议事的会堂;
⑩作为旅游参观的景点。
总之,发挥多种功能、使祠堂古为今用,为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五、祠堂祭祖目的
在我国历朝历代,因以孝为德行之本,所以由爱敬父母,上溯到爱敬父母的父母,以至远代的祖宗,于是祭祀祖宗成为一种崇尚的道德行为。古人说:“入祠祭祖的意义,在于入庙思敬之意焉。”祭祖寄托了后人对血缘祖先的崇拜和对祖宗的缅怀,是中华民族尊宗敬祖,
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祭祖与祭神的内涵是不同的,祭神出于畏惧心理,祭祖则出于爱敬心理。既然爱敬父母,那么对同祖所生的兄弟妹,自应友爱,推而广之,凡是同一祖宗生下的昆仲,理应和睦相处,精诚团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的大家族便因此形成。因此,祭祖的作用,在于强化本姓子孙的血缘观念,强化属于同一宗族的认同意识,生发出同一祖根的自豪感,增强同一宗族的凝聚力,促进家族成员和睦友善、互助互爱,激发家族重振雄风、共铸辉煌,成才报国、创业兴邦的意志,确立“同根同祖务必同心同德,兴家兴族更须兴国兴邦”的理念,为家族的兴旺发达作出不懈的努力。这就是宗祠祭祀的神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