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若说起拼音方案,大多数人都只想到汉语拼音,相对来说认识「注音符号」的人已经不多了,有很多人误认为这是台湾的某种特殊文字甚至是日文字。所以在这里要确切说明一点的是「国语注音符号」是来自于中国大陆,是我国原来的正宗拼音方案,也是地地道道的国货!后来因为大陆推行文字拉丁化运动,而改用了汉语拼音,而注音符号在台湾得到保留沿用至今。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英文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来为汉语注音一直存在着不少争议,拉丁字母的局限性和其不合理的拼式破坏汉语原来的语音结构,自此方案问世五十多年来这些问题依旧存在,从未获得改善。拉丁拼音向来标榜的是能与世界接轨,让外国人也能看懂中文,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它那中不中西不西的半拉丁化的字母既不利于国际化也有碍于中国人自己学习中文。造成这样的尴尬困境,很大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对国际化的盲从,试想想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人学习本国文字还要顾及外国人的需要,这样是否本末倒置了点?身为中国人为什么要用这些看起来与中文格格不入,显的如此不相容的西方字母来替我们汉字标音?由繁体到简体再到汉语拼音最后是不是完完全全拉丁化文字? 
   
  如果说简体字再简化还是汉字,这倒还能接受,至於罗马拼音个人认为真的没有必要,我们又不是没有属於自己民族特的音标方案,事实上过去我们的注音符号一点也不逊于现在的汉语拼音,而且还是货真价实汉语拼音的原形模版,可是自从文字改革后人们就被逼用上了这个经过拉丁化了的注音符号。拉丁字母和我们汉字的历史与文化本来就不接轨,却要生搬硬套的用到汉语的拼音上,想想就知道在一个个标准汉字旁边注上一摞摞的英文字母的时后哪是多么的不搭调,拉丁字母不但使我们丢失了对汉字自身的认同感和中国的传统特,还制造了很多没有必要的问题。而且英文拉丁字母毕竟是西方文字,汉拼今天存在的诸多问题缺陷是再怎么解决也是徒然的。 
   
  当初制定汉语拼音的年代正是一个愚昧而又激进的年代,当时人们的观念就是效法西方,什么都要西化,凡是西方的都是进步的都应该学习,西方人用的是拉丁字母,所以我们也要学用他们的拉丁字母。于是把楷体字笔画的37个汉字注音符号----[],[], [],[](可参考98年的修订版《新华字典》)在原来的规则下硬是改成了26个拉丁字母,问题是用拉丁字母当作汉字楷体的注音符号,根本不需要汉语拼音代为分劳,再说拉丁字母当作汉字注音符号并不比原先的汉字注音符号简便。其实如此多此一举,就是因为
汉字拉丁化的支持者们,无视汉字拉丁化失败的结果,他们把原来的楷体笔画的汉字注音符号改为拉丁字母,就是为了好在以后继续实行汉字拉丁化,直到彻底废除汉字,达成他们所谓与国际接轨目的为止。 
   
  汉字注音符号原来称为"注音字母",自1930年后改称注音符号,以此来强调注音是扶助汉字而不是取代文字。注音符号从民国二年开始制订,七年公布,到二十年才全面推行。当时的讀音統一會共审核了6500个汉字,并采用章炳麟根据籀逕省之形,篆书等取其当中古文的原字及部份偏旁所制成的「注音字母」。以辅音,介音,元音的三拼方式并标以声调为发音基制,注音符号是所有华语拼音方案中制作过程历时最长的一个,其准备和反复实验了几近二十年,慎重程度可见一斑。现在的版本是由21个声母和16个韵母组成,即: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ㄦ,与之相对应的拼音字母是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i, u, ü, a, o, e,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er注音的音系配合十分富有逻辑性,从唇音开始,每個部位所产生的音,以互補分配的关係在发音上自成系統,以简单的21个声母及16个韻母可以拼出420个音節,再加四声的变化,产生1281
个有意義的音節,可以主控全部汉字的发音与标準华語。更重要的是「注音符号」解决了汉字自古以来记音困难的老毛病。使无数不识字的人也能很快就能学会文字,被纳入基础教学必学课程。 
   
  看到上面的注音符号,可能有些人会对其产生误会,认为那是日文字,确实很多人认为注音符号和日文的假名看上去很像,从而认定注音就是日文。其实注音看似日文假名并非偶然,因为平假名/片假名最初也是仿照汉字的草书和楷书而来,而注音符号是以古代汉字中笔划较少的汉字或省简一些汉字的笔划来表示汉字的发音。说来说去就是不论假名或注音都是以汉字作为模范再加以简化而成,都是引用自汉字,这就是为什么像的主要原因。可是,只要稍为对注音与假名都有点认识的就知道除了外形相似以外,其实两者真的没有一点像。 
  注音符号选用的是古之则有的汉字,以下是注音符号字源出处: 
   
  ㄅ之古字,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讀ㄅㄠ取其 
  ㄆ 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讀ㄆㄨ”() 取其 
  ㄇ ""的本字。遮蔽覆蓋之意,古音ㄇㄧˋ” 取其 
  ㄈ 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種盛物的器具,讀ㄈㄤ”() 取其 
  ㄉ 古之字,讀ㄉㄠ取其 
  ㄊ 古之,讀ㄊㄨ取其 
  ㄋ 古之字,讀ㄋㄞˇ” 取其 
  ㄌ 古之字,讀ㄌㄧˋ” 取其 
  ㄍ 說文解字:巜,水流浍浍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讀ㄍㄨㄥ”() 取其 
  ㄎ 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于一也。氣受阻礙而無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讀ㄎㄠˇ”() 取其 
  ㄏ 古之字,山側避風雨之居處,讀ㄏㄢˇ”() 取其 
  ㄐ 古之字,說文解字:丩,相糾缭也。,讀ㄐㄧㄡ取其根本的拼音 
  ㄑ ㄑ:水小流。同""、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 取其 
  ㄒ 古之字,讀ㄒㄧㄚˋ” 取其 
  ㄓ 古之字,讀取其 
  ㄔ 明.張自烈.正字通:左步爲彳,右步爲亍,合彳亍爲行。彳:左腳的步伐。讀
() 取其
  ㄕ 古之字,讀取其 
  ㄖ 古之(象形),讀取其 
  ㄗ 古之字,誤讀或借作音。讀如()之聲 取其 
  ㄘ 古之字,誤讀或借作音。讀如()之聲 取其 
  ㄙ 古之字,讀取其 
  ㄚ 古之字,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曰,讀ㄧㄚ” () 取其 
  ㄛ 古之字,說文解字:ㄛ,反丂也。。讀如()之韻 取其 
  ㄜ之轉化,由""添筆而成。讀如()之韻 
  ㄝ 古之字,讀ㄧㄝˇ” 取其 
  ㄞ 古之字,讀ㄏㄞˋ” 取其 
  ㄟ也,讀ㄨㄟ”() 取其 
  ㄠ 說文解字:麽,小也。”""的本字。小也,細也。讀ㄧㄠ取其 
  ㄡ 握于手之象形字,讀ㄧㄡˋ”() 取其 
  ㄢ 說文解字:ㄢ。艸木之華未發然。花苞之象形,其意也。讀ㄏㄢˊ” 取其 
  ㄣ 古之字,又作"":匿也。讀ㄧㄣˇ” 取其 
  ㄤ 玉篇.尢部:尢,跛、曲胫也。腳跛也,讀”() 
  ㄥ 說文解字段玉裁注: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厷讀ㄍㄨㄥ”() 取其 
  ㄦ ""的簡化字。讀ˊ” 
  ㄧ是數字之始,讀 
  ㄨ 古之字,讀ˇ” 
  ㄩ 說文解字:凵,飯器,以柳作之。古盛飯之器,讀”() 
   
  说实在注音符号从民国初期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完善,根本就不需要汉语拼音说是为了顺应国际化的潮流再加以穿凿附会的改成拉丁字母。何况所谓的"顺应国际化潮流"是多么的自欺欺人的想法,众所周知,中文和英文是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举个例,就如同"fan"这词在汉拼里有,在英语里也有,但是意思一样吗?fan在汉语里代表的只是一个音,可以是:范,翻,凡,帆等很多个不同意思的同音字,而在英文里主要就是电风扇,扇子,或其他意思相近的东西。这就说明纵使你全部用汉语拼音写成文章,即便他们英国人,美国人能读出来,也不知道意思,这样又有何意义?再说中国大陆用了这么多年汉语拼音结果证明
了什么?比台湾与国际走的更接近了还是比香港还要国际化? 
   
  的确注音或许不"国际化",但是如果单纯以学习中文而言,注音符号明显比汉语拼音更胜任,以下是使用注音学习中文的几个优点: 
  1有中文的本质特,每一个符号蕴藏了有中文的形、音、义的暗示。 
  2注音是汉字原字或是汉字的简笔,故学注音符号就等于已经开始学汉字,对于学习汉字极有帮助。 
  3不受拉丁字母的影响和限制,提供了一个纯中文的良好学习环境。 
  4当注音注在汉字旁边时能和谐搭配,浑然一体的并排在一起。 
  5标音方式简单而灵活,每一个字音最多只需符号三个最少一个。 
  6可以竖排横排,相反拉丁字母就只能横排。 
   
  反过来说汉拼又有何优点呢?事实就是除了拉丁化以外可谓毫无建树,而且其拉丁字母的缺陷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稍为深入观察一下就能发现汉语拼音里字母的读音和英文的传统读法有多大的出入。例子如(q, c, , z, x, zh)等,虽然字源是来自拉丁字母,可是发音却有
别于其他所有拉丁语系的语言。这在国内鱼目混珠倒没有什么,可是一到国际场合就根本上不了大台面。如一些以汉语拼音为翻译的中国人名字,要老外正确的读出来实是一件不易的事,例如瞿,秦,楸,泉这些q起头的中国人的姓氏,在汉语拼中(q)是读,可在英语中q是读作k的另一个辅音,如果要外国人读出这些姓,他们理所当然会按照英文原来的规则来读,“q”想当然就是读作英语"k"的辅音,于是他们读出来后很可能就变成(kiong, kin, kiu, kuan),和原来汉语拼音是摸不着边的。同样如果是姓""的,他门很可能就读成kao或是sao,反正就是念不准或不太会念。某些如zhuo, xing, xun这种别妞的拼法在英语里更可说绝无仅有,真不知道该如何叫他们念出个所以然来。 
   
  拉丁字母本来就不是因应汉语而创的语言文字,因此拉丁字母与汉语之间的音韵并不是总能一一对应的,例如在英语中就没有[][]这样类似的音韵,於是汉语拼音只能用[u]来同时标示[][],这就造成了当发音不同时要另加一些规则以便于区别不同的音韵了,一般情况下[u]是发""的音,可是如果跟在[q, j, l, x]这些辅音后面就变为发""的音。同样的[e]也同時代表了注音符号的[][]。真叫人无所适从,试问外国人哪里知道如此多的规距?他们会想到[qu]是读""吗?还是[xie]是读""?相反如果不考虑其他外在因素,若
是以注音符号来标示此两个字[ㄑㄩ]""[ㄒㄧㄝ]"",不是更简单易明的吗? 
   
  又例如[i]同时代表舌面元音[i]和舌尖元音[ï](空韵)[][]两个的韵母虽在汉语拼音中都写为i(si, qi),但其实两个字韵母的发音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思」是舌尖元音或称作"空韵",后者「期」则是舌面元音的[i],而在汉语拼音中两个不同的韵母都以同一个[i]标示,这样造成了两个元音混淆不清使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若使用注音符号标示就可以很容易看出來。思(),期(ㄑㄧ) 
   
  另外还有英语中的b, d, g与汉语中ㄅ, , ㄍ其实是有区别的,英语的b, d, g是全浊音,相对而言现代汉语普通话/国语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浊音,所以汉拼直接使用英语中b, d, g是很成问题的,汉语拼音里的p和英文一樣,读送气的[p’]音,但b不代表英语的浊音b,而是"不送氣清音"[p]。举个例,汉语(普通话)bei和英语的bay虽然两个都不送气。但是前者是不振动声带后者是要振动声带的,由此衍生的问题是,外国人读中文可能读不準,將原本唇塞音不送气的 [p](如「包」bao)读成浊音的[b]。同樣的,由於受汉语拼音的影響,中国人在学外文时也可能忽略到b, d, g本是浊音。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英文翻译为了避免这种
清浊不分,若遇到b, d, g一概以p, t, k代替,像Peking, Taipei, Kunfu, taichi, typhoon 都是很好的例子,因为汉语本来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浊音,所以汉语中的"[], [], []"并不等同拉丁字母中的"b, d, g" 
   
  此外拉丁字母另一个不足就是缺少了汉语特有的复韵母结构,从而造成拼式过于偏长,实际很多拼写比注音長了还不止一倍,相对而言注音的三拼制简洁有力,字符总数限制在三个之内,如[]在汉拼中为[shuang]要用6个字符,而在注音中则是[ㄕㄨㄤ]只需3个字符,又如()[cheng]汉拼中要用5个字母,而注音符号只需[ㄔㄥ]两个即可标示。若论现代计算机的打字输入速度,注音的优势明显优于汉拼! 
   
  因此汉拼为了使拼式简短而省减了一些字母,将[iuo, uei]这些不太明显的复韵母改为[iu, ui]的这样的单音节,这些音听起來虽然不太明显,但是如果留心听对岸的台灣人特别是还在念书的学生们说话就知道,当他們说话时发ㄧㄡ,ㄨㄟ的音可以很清楚的听到ㄧㄡ韵中的o和ㄨㄟ韵中的e,反之大陆因为只读出单元音[u, i],这相对使发音更加合口。另外如此简化造成了押韵系统的不整齐。如诗经《国风·周南》第一句:关关雎鳩, 在河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若以拼音來诵读:关关雎jiu,在河之zhou,窈窕淑,君子好qiu。听起來這几句是不押韵的。但是如果不將其简写的話效果就不一样了:关关雎jiou,在河之zhou,窈窕淑。君子好qiou,詩句的押韵就能很容易的听出来。 
   
  事实上汉拼还加入了很多的改写和缩写无形中造成了长期的发音错误,因为拉丁字母里没有与""()对应的音,於是将yueng结合改成了"iong"[例如xiong qiong jiong],还有()"ying"的韵母是""()等等...........而且为了适应英语的习惯,在" "开头的前面都要加上y w y (例如: yi, wu, yu),造成了这些规则都要另行强记。可见汉语拼音为了迁就西方的语言文化已不是纯华语拼音,注音工具了。汉语拼音不但国际上的用途极有限,仅能充当人名或地名等的翻译都成问题了,而且本身偏码过长,拼式与原读音的偏离都是其一直以来的诟病。既然有了注音还需要什么拼音?中国人要胡涂到什么时候呢?为了捡一点国际化的便宜把原来已经很完整的注音硬揍成一个"东不成西不就"的汉拼,我们原来的注音符号更完善更有中国文化特。注音才是正宗的华语拼音,相比注音,拼音就是汉字拉丁化过程中的半成品,汉字拉丁化这口号喊了百多年,当初还上下一心要废除汉字,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汉字依然是汉字,并没有拉丁化。既然如此难道还要死守过去时的
错误观念?西方人可以让拉丁字母广泛传流于世,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全世界人都认识和学习我们的ㄅㄆㄇ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不但要吸取过去的教训,而且还有责任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