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优化与对策
摘要:黄河滩区是黄河汛期洪水行洪、滞洪、沉沙的区域,是黄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工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滩区众赖以生活的场所。黄河滩区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黄河滩区土地利用历史和现状对比研究,分析了滩区景观的变化,提出了滩区土地的优化方案,为滩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河滩区 土地资源  优化
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基本限于单一的农业耕作,土地利用与防洪之间矛盾突出。自建国以来,国家大力治水,使得黄河洪水的险情大为降低,滩地也逐渐成为两岸居民开发利用的对象。但以往的研究都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偏重于黄河的堤坝安全和黄河故道的土地利用,而缺少对滩区土地利用的研究。就河南境内黄河滩区的利用状况,对其加以分析,不但可以客观反映黄河中下游的情况,也可以更好指导滩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更好地维护河道的安全和保护人民的财产。
1. 研究区域概况
黄河滩区是黄河下游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从河南兰考县铜瓦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形成的。黄河下游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态复杂,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洪水威胁较大。黄河滩区由三部分组成:高滩,低滩和嫩滩。高滩区多为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从河南兰考县铜瓦决口改道形成的。低滩区是由于河势变化,塌滩及泥沙经多年反复淤积而成。嫩滩区与枯水河槽相邻,位置较低,中水时就要漫水。黄河滩区年平均气温在12.0~14.8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50mm。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68%。降水量年际变幅为400~900mm。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盐碱土,沙土。黄河滩区面积近3956 k㎡,占河道总面积的85%。滩区涉及河南、山东两省15个市,43个县,滩区内现有村庄2052个,耕地2503 k㎡,人口约为180.94万。该文研究的区域为从花园口到高村这一段黄河的滩区。
     黄河在许多河段,每年可以在几十公里内随意改道,在黄河摆动过的地方,留下了大面积黄河滩,土壤贫瘠,适合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在河滩上种植。在经过几年熟化的沙土上,小麦油菜也较为适宜。随着人口的增加,黄河滩也由有耕地发展为人们的居住地,而耕地进一步向河道逼近,中滩,甚至使嫩滩都成为田地,河流滩地的根本作用是过洪水,过度开发利用定会影响和道通畅,进而构成危险。                     
      黄河滩区集中稳定的开发很困难,土地多为沙土,盐碱地,基础水利建设不足,以至于滩区很多土地形成“无水即旱,有水即淹”的局面。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粮食产量低而且不稳定。从总体来看,滩区的农业结构还仍然处于粗放型的自然经济状态。周期性的洪水灾害,也使得黄河滩区的各个乡镇以下几乎没有企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日趋严重的人地矛盾从20世纪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滩区普遍修筑了生产堤,一方面使得农业生产有所保障,但从长远来看,生产堤割断了滩槽间水沙交换的通道,大量修建的护滩控导工程也加重了水沙难以上滩的趋势,同时由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量显著减少,河道淤积主要集中在生产堤之间的中水槽间和生产堤两侧形成了新的临背差,加大了主槽和滩地之间横比降。调查中,居民对生产堤的危害和拆除也能理解,最主要的是解决滩区居民的生活问题,很多居民也希望迁出黄河滩区,拆除生产堤,但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全部迁出滩区。
2. 土地利用情况基本分析
黄河滩地开发利用的过程可以用不同类型景观的面积变化来反映。长时间以来,滩地由于当地居民耕种,形成斑块面积较大的旱地景观类型。并且长时间存在,其次是河流景观类
型,荒草景观类型,沙地景观类型,以及随着河流水量和河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沿着河流两岸分布的滩涂景观类型,其斑块面积也较大。[3]散布在这些斑块面积较大的景观类型中是斑块平均面积较小的坑塘景观类型,林地景观类型,稻田景观类型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从1975年到2000年,旱地景观类型面积增大,从1003.38k㎡增加到1140.99 k㎡。滩涂景观类型面积却由244.30 k㎡缩减到86.43 k㎡。河流景观类型面积却从171.50 k㎡缩减到107.92 k㎡,建设用地景观面积持续增加,由70.33 k㎡增加到158.43 k㎡。荒草地景观类型和沙地景观类型的面积随着河流景观类型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较大,分别由49.50 k㎡和47.23 k㎡(1980年)减小为16.42 k㎡和21.67 k㎡。林地景观类型和水田景观类型的面积基本不变,分别保持在30 k㎡和6 k㎡。由此可见,旱地面积扩大了很多,其利用方式为耕地,建设用地翻了一倍还多,利用方式为生产建设,而林地和水田则没有增加。旱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河流景观和滩涂景观,由于人地关系的紧张,居民把大面积的沙地景观类型,荒草地景观类型等也开垦成为农业用地,滩地更接近黄河,滩区也成了广阔农业区,滩区土地开发利用呈现三个特点:
3.1  农业占地多。滩区总面积为1571.30 k㎡,2000年,旱地、水田、林地、草地、坑塘总面积为283.28 k㎡,占了总面积的81.67%,可以说开发利用得很充分。但农业投入少,土
地报酬低。滩区基本以小麦为主,秋季为汛期,风险大,所以滩区农民不愿意大投入,同时土地本身质量不高,沼泽洼地,盐碱洼地,低平洼地很多,要么不适合种农作物,要么容易受洪害,农业占地多,却不多产。
3.2  易农用地开发利用不合理。现有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偏大,达到89.43%,林、牧、渔、副、园各业比重偏小,其中林业占1.95%,渔业占0.14%。从土地适宜性看,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单靠耕地很难从根本上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利用率。
3.3  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使用制度不合理。土地经营几乎全是以户为单位,经营效益差。大约有八成的土地被分为不足0.5 k㎡的小块地各自经营,很难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已成为制约黄河滩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其次,土地利用不合理,滩区的耕地基本上是无偿承包,特别是一些居民随意将房屋建在滩区,由于缺少规定,由于黄河摆动而导致的南北两岸土地面积的变化,使两岸居民因争地而不断发生冲突。再者就是由于部分土地承包者家庭劳动力缺乏,或因不擅于经营农业,使部分土地经营粗放,土地肥力下降。
干热风
4. 改善土地利用的方向与对策
针对黄河滩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问题,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应该是,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的标准,充分挖掘农业用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为此,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5.1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是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工作。本区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大多与管理工作薄弱有关,所以要搞好本区土地利用,必须从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入手。
土地利用管理一般应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5.11土地利用监测:包括土地利用水平,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监测和土地质量变化趋势监测等,当前主要任务应在土地详查的基础上搞好土地质量评价,同时建立土地利用监测系统,定期观察,测定土地利用和质量变化的情况,为适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采取有关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5.12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区域性总体规划,黄河两岸土地利用总规划。通过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的方向,目标,制定各种农业用地的标准,协调土地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确定农业用地的结构,规模,范围与布局,为实行土地计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2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坚持土地补贴使用
黄河滩区的土地使用也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体的土地使用制度,存在问题主要是每户承包土地面积小,且地块细碎,分布零散,不便使用大型机械。同时缺少土地流动机制,土地很难向“种田能手”集中形成规模经营,由于土地使用权没有明确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滩区农民对土地缺乏稳定感,因而不愿在土地上进行长期性投入,加上汛期和河道摆动等因素,发生土地争端时,没有法律依据很难解决,也加剧了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这些都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提高。
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改革和改善土地使用制度,当前最重要的应抓好两条:一是进一步使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允许使用权在农民之间自动流动,以促进土地向劳动力充足,善于经营的农民手里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土地集中到一定程度,形成类似农场主,农场,雇佣工人的模式。土地的拥有者以工人身份进行劳作,农场给报酬,国家给农
场补贴。同河段两岸统一管理,由于汛期和河道摆动造成的损失由农场自己负担,与农民本身脱离直接关系,这样便可以避免由土地发生的争端。二是国家加大滩区农业补贴力度,充分调动滩区局面对滩区土地开发的积极性及开发力度,并且充分考虑到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对于要保护的湿地要充分给予保护。同时,地方成立监管小组,可以起到督促土地使用者重视土地集约经营,注意节约土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