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最初并不含“敬老”元素
有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并不是那回事,比如“重阳敬老节”,现代人都把它当成“吉祥之日”对待,“九九”不就是“久久”的谐音吗?其寓意不就是希望每个人活得长久吗?但在民国六十三年前的2000多年里,重阳节可不是这个意思,在它被命名为避灾日、重九节、菊花节、茱萸节、登高节、赋诗节等数个名称中,就是不到“敬老”元素。
有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并不是那回事,比如“重阳敬老节”,现代人都把它当成“吉祥之日”对待,“九九”不就是“久久”的谐音吗?其寓意不就是希望每个人活得长久吗?但在民国六十三年前的2000多年里,重阳节可不是这个意思,在它被命名为避灾日、重九节、菊花节、茱萸节、登高节、赋诗节等数个名称中,就是不到“敬老”元素。据此,你若认为古人迷信、缺乏想象,我的看法就恰恰相反。
不过,我欣赏的是比创造上述数个重阳节更过分的事。记得第一次读李白大师的《九月十日即事》,就对“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迷惑不解,从陶渊明到李清照,咏菊花、赞登高、颂茱萸的诗词可谓汗牛充栋,但几乎没有像李白那样哀叹重阳和菊花的。这是为什么?
敬老节闲翻《旧唐书》,到了答案。原来唐明皇李隆基对重阳节所有风俗都要亲自体验,登高游宴、赏菊赋诗、射箭放筝等一样不落,玩这么多项目,一天肯定不够。于是他就颁下圣旨,将重阳节提前到农历九月八日开始、十日结束。李隆基发明“三天小长假”显然为自己,但全国的老百姓也跟着沾光,还推动了旅游(登高)、饮食(游宴)、花卉(赏菊)、体育(射箭、放筝)、文学(赋诗)、健身等行业的发展。我甚至认为李隆基就是开创“节日搭台、文化助力、经贸唱戏”的鼻祖。由此可见,旷达不羁、傲视世俗的李白不可能不高兴啊,他哀叹的理由也许就是想换个角度来创作。
唐明皇出场后,就轮到了名士和狂人现身了。也许唐明皇实施“重阳节三天小长假”制度,是借玩耍之名行“拉动经济”之实。雅士们可不管那一套,酒是节日必备的饮料,重阳不是九月九吗,“九九”不正是“菊酒”的谐音吗?正好,借着“谐音”就把重阳命名为“菊花节”,并顺便将白天“赏菊花”、晚上“饮菊酒”纳入此节风俗。雅士们的这一“数字崇拜”,不仅令菊花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四大名花之一,而且就连带头造反的狂人黄巢也收敛了杀气,并情不自禁地咏唱“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这位老兄最后还是被砍了头,借菊花抒发雄心壮志的“励志警言”在当时也许遭人讥讽,但这首诗却流传了千年,甚至连当今中国演艺界大腕张艺谋、巩俐等也乐呵呵地披上“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