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力量——读柴静《看见》有感
汽车理赔    看见的力量
    ——读柴静《看见》有感
    《看见》是一本有些年头的书了,最近在孩子经常出入的青少年读书馆内发现了这本被翻看的有点破旧的图书,难得到自己能看到书,随手借了出来,本想带到厦门作为闲暇时间的读物,谁曾想一到厦门就被盲评的课题报告压得喘不过来气,这种压抑的气氛直到最后一天才缓解。因此书也没有看,回来之后接着补课。
    几年前北方雾霾肆掠的时候,柴静做过一个节目叫做《穹顶之下》,自己自费花了100多万,目的仅仅是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实在值得敬佩,在当时轰动一时。近年来雾霾治理效果显著,不知道《穹顶之下》发挥的力量有多大,至少作为一个记者,她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推动了一小步吧。
    这本《看见》是柴静初入央视成为新闻调查记者后的一本书,记录了中国上一个10年几乎能遇到的大事件: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提到这些名词的时候,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有些我们更是身临其中。可以说这些事件都曾经或多或少得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所以再读时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油然而生。
低风险投资
    《看见》是真实的。全书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更多的时候以对话的方式再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新闻采访的现场感非常强烈。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关于非典的那段采访记录。2003年我正在北京读研究生,作为当时重灾区的高校,可以说是亲身经历了那场灾难。空气中弥漫着我们的敌人,然后我们却看不见、摸不到,颇有束手无力的感觉,没人可以逃脱。恐惧、担忧,伴随着那些看不见的病毒一同弥漫在那个春天干燥的空气中。柴静的笔下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现状:有的非典病人怕自己睡觉时死去,一直睁着眼不敢睡觉;非典病人太多病房住不下,打点滴都在空地上;一些医生为了安慰非典病人,在病人的病历上写的都是肺炎……除了当时医院里的绝望、无助,同样被真实记录的还有医护人员的大无畏和奉献,以及她自己只身一人冒险去病区采访的那份执着和责任。
喷绘布图片    《看见》是客观的。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总是把自己的感情、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应该是搞清楚真相,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但身为旁人却没有那么容易去感受。书中采访过一花季少女因为一些小事而集体服毒,看了这段,让人特别震撼或者说不能理解,是什么事情能让这些孩子不惜以生命做赌注。而柴静试图可以接近那些人,让当事人、受害者真情流露,这是一件并不那么容易办到的事情,因为那是一不太会向大人表达意愿,心理上受过创伤的孩子。柴静一点点、慢慢地打开孩子们
业务员考核制度的心结,探寻这背后的真相,还原事实。
言字开头的成语    《看见》是朴实的。文中虽然涉及到了一些标志性事件,但是描写的都是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只有社会底层甚至是社会边缘的人和事,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对白,每一个字都真实的反应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例如,因为家暴而被迫杀夫的女囚犯,同情和辛酸并存,因为排放不达标导致环境污染时和稀泥的负责人,愤怒和无奈同在,默默无闻地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卢安克,感恩与敬佩共生。
    小人物,大事件,小情感,大情怀,一切皆而有之。她经历过什么,又记下了什么不重要,《看见》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这就是《看见》的力量。“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和谁的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最后,用柴静的这番话与大家共勉。
   
>聚集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