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研课总结
一、研课组成员
二、研课目标
1、课堂中贯彻“低、小、多、快”的教学理念。
2、课堂中贯穿“师友合作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
3、结合灵武二中学生实际探索适合本校的“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模式。
三、研课次数    3次
四、研课的经过及总结
  1、首次研课是2014年4月10日,研课组成员全部参加。授课地点是白板教室,由张元老师录课。通过第一次听课,研课组成员于当天下午第一节课在办公楼三楼会议室实行研课。主要解决了课堂中存有的以下问题:
(1)课件的背景太白太亮,某些幻灯片中的文字过小不够清晰,某些幻灯片的顺序混乱。
(2)音频和视频的插入和播放还存有一定的问题。
(3)课堂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导致课堂存有拖堂问题。
(4)老师范读时配音声音太小。
(5)在对学生读的指导环节中过于细费时太多。
(6)整堂课主次不够分明,突不出亮点。
2、针对以上问题,袁老师实行了调整后我们研课组于2014年4月18日学校运动会期间在白板教室实行了第二次听课、研课。听课时研课组成员王晓蓉老师因到银川参加培训请假,吴君老师参与了听课,在听课时发现课堂中还存有下列问题。
(1)关于作者的介绍这个环节在教学中太滞后,显得有些脱节。
(2)课件中的配音太长,无法即时停止影响了学生。
(3)关于意象的提出太突然,过渡不够自然。
(4)这节课师友的合作体现不够充分。
3、经过袁老师的调整后,研课组于2014年4月22日再次实行了听课、研课。听课时研课组成员王晓红受学校委派到狼皮梁学校参与送课活动没有参加听课。另有教研室教研员谢建宁老师和我校谢翠娥老师参与听课、研课。并针对课堂提出了下列问题。
(1)课堂容量仍然过大,40分钟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存有拖堂现象。
(2)教师指导学生学诗环节占用时间仍然太长。
(3)教师的提问过于集中,不够普遍时效性不强。
(4)教师口头禅“那么”太多。
(5)应该试着让学生将诗歌当堂背会,效果更好。
(6)教师讲和强调的还是太多,尽量做到少讲、精讲。
(7)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语言单一。
袁海霞老师在研课后又在阶梯教师实行了试讲,对教学环境、多媒体操作等实行了最后的熟悉,对研课组提出的问题又实行了调整,基本达到了研课组要求,改正了绝大部分课堂中存有的问题。
  4、2014年4月25日早晨,在银川市教科所组织下银川市三区两县的“高效课堂”观摩老师莅临我校,另外还有我市回中、三中、四中多位语文教师参与观摩。袁海霞老师第一节课在阶梯教师实行授课,共有近30位三区两县及我市各中学的语文和历史老师参与听课,课后由我市教研员谢建宁老师主持,来自三区两县和我市的15名语文教师及我校研课组在阶梯教师对袁老师的《我爱这土地》实行了评课活动。
    在袁海霞老师实行了说课后,又我校教务处马红燕主任对我校此次承担本次“高效课堂”观摩活动的相关事宜实行了介绍,然后由研课组组长马学歧对我校的教学环境、学生实际情况等作了简单介绍后评课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由西夏区教研室王主任和副主任实行了主评。对袁海霞老师的这堂课给予了积极的
肯定和鼓励。认为袁老师的这堂课通过师友同桌和谐互助的学习形式让水平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普遍的辅导,既扩大了学的面,也扩大了教的面,大大提升了课堂实效性,同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会读、会品、会悟三个环节中教师很好的充当了辅导的角,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教师将师生交流与学生间的交流学习结合起来,把班里20多位师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也调动了学友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更加主动,交流更加积极,学习更加轻松愉快,达到了教学相长,共荣共进,互助互赢的效果。
其他老师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肯定了课堂中的亮点如下:
我爱这土地仿写1、情景创设和背景介绍合二为一,一箭双雕。
2、老师的范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堂质疑中表现出了学生敢说、乐说、会说的特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通过问答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作了检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课文。
4、仿写环节十分精彩,学生写出了新意,拓宽了思路,展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
5、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学生学的模式和教师教的模式。
6、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模式。
  同时也指出了袁老师课堂中存有的问题如:
1、 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诗文实行当天背诵,效果更好。
2、 没有将学生对诗文的诵读贯穿课堂始终,做到以读促学,如果在各个环节都贯穿诵读会更好。
3、七年级学生不应该对象征、意象谈得过多。
4、对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应该多样化、个性化。
  至此,在学校的重视下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我校承担的“高效课堂”观摩活动得到了高度评价,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