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 理解并积累“嘶哑、汹涌、喉咙、怅惘”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熟读并朗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人用词的匠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一直对一句歌词非常的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藏沃土。”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句词啊就是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风雨战士那种一往无前的态度,我想它之所以能够这样的勇敢、这样的坚定,不只是因为他的眼前有一片开阔的天空,更主要的是他的脚下踩着坚实的厚土地,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脚下都有着这样的一片土地,它给了我们很多很多,而我们对这份土地也会有一份深情,一份爱,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情、这份爱来走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板书文题、作者)
2、学生自读,整体感知,提出疑难
1、学生自由朗读,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把它圈画下来。
2、学生交流一下,把有疑惑的问题提出来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难,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如:(1)为什么说“假如我是一只鸟”?可以比作其它的东西,如星星、树等。
  (2)“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嘶哑”表现了什么?
  (3)为什么说土地是“被暴风雨所打击者的”?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6)为什么说“黎明是无比温柔的”?
(7)为什么最后一句结尾用省略号?
(8)诗歌的3、4、5句运用排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学生这些疑难从内容上、标点符号上、结构上提出的,充分尊重学生。
3、合作探究、研读诗歌
1、资料助读  投影:
出示图片(抗战爆发图片、抗战沦陷区图片、南京大屠杀图片、抗日战士奔赴前线图片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精彩研读,学生合作研讨:
出示本诗《我爱这土地》
(1)教师引导思考为什么用“鸟”来自喻自己?
    以“鸟”自喻表达自己对自由和平的向往。鸟是渺小的,但鸟也爱这土地,可见当时的人民抗日激情十分高涨。
教师引导这采用一种手法:象征的写作手法
(2)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说明一直唱一直唱唱到喉咙嘶哑,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教师引导:这“鸟”活着时歌唱至死,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将如何理解?
生:这“鸟”活着时,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连羽毛也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生: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教师引导:“暴风雨”、“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的象征意义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大地。
    悲愤的河流:象征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教师指导朗读:该怎么读这三句话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指生朗读,然后让学生点评
再指生读,学生评、教师评
教师引导读出重音
再指生读,教师点评
(5)继续研读诗歌:为什么“黎明是无比温柔的”?
    教师引导得出: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6)研读:为什么最后一句结尾用省略号?
    教师引导得出:作者对土地的爱还在延续,总是他死了,他还是会爱这土地,他希望把这种爱传递给后人,所以说我们没有办法用句号句掉它,即使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但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还在延续。
(7)研读诗歌写法:
    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教师引导:如: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可看作对主题的高度凝炼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如:第二节不能去掉,它们是一因一果的设问,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这一节是诗意的提炼和升华。
教师总结:诗歌第一节用象征的手法间接的抒情,第二节直接的抒情。诗歌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那么怎么把内心强烈的情感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呢?这就是一种方法,先是间接的,然后直接的,让情感有一个坡度的升华。
四、深情朗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边做指导
2学生展示朗读,然后请同学评价,教师多鼓励学生发言,学生互评,不断地深入感受诗歌情感,激发渴望朗读的阅读欲望。
3教师指导朗读: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指导:把感情不断往上推,在读“深沉”时要放慢语速,声音要慢慢降低,让这种爱一直往下沉,往下沉,沉到我们的土地上,渗入我们的土地里,然后渗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这种爱延续下去。
我爱这土地仿写
    4 全班齐读,感悟情感,教师作简要评价。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对土地的这种情感用一个句子写写:
      我爱这土地,  因为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
教师边做指导,先思考再写,艾青看到了悲愤的河流,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发言说句子,教师作简要评价
  3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句子,来表达我爱这土地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引导: 如今,面对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你不如也试着用《我爱这土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仿写诗歌《我爱这土地》
要求:运用象征的手法
出示范例“假如我是一朵云……
8、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一、象征抒情    喉咙嘶哑的 (“我”)
                        歌唱:土地
                              河流                爱国
                              风
                              黎明
        二、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