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于伟云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鲜明意象,以此来表达诗歌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现在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仿写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我设计的课型模式为“深情地诵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仿写。”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诗意地仿写。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意境
    情感态度: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方法
    1、情感体验法:通过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影片播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时代背景,从而
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2、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3、合作探究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讨探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所需时间一分钟)
    二、作家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一分钟)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
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写作背景:(两分钟)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播放日本侵略中国影片黑太阳的《南京大屠杀》前两分钟介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深情地诵读(八分钟)--第一环节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关联词后,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2、学生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思。
    3、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情感
    4、朗读擂台赛。
    2-3名学生朗诵诗歌,教师点评。
    四、细腻地感受--第二环节
    (一)揣摩意象:(十二分钟)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
    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
    2、土地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3、“河流”、“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联系背景思考)
    明确:“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4、“黎明”象征着什么?
    明确: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未来.
    5、鸟的形象及情感
    明确: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它是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鸟”是诗人的自喻,是爱国者的象征。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二)研讨探究(十分钟)
    1、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课文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2、这首诗一、二节之间有什么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则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升华。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
    “暴风雨所打击的”代表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践踏。
    “悲愤的”、“激怒的”代表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五、诗意地仿写(八分钟)---第三环节
    假如你是诗人,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仿照《我爱这土地》抒情,你会怎样写?
    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啼血、圆润……的喉咙歌唱:
    这,
    这,
    这,
    和……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埋葬、融化……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颗粒归仓(两分钟)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
    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
    2、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鸟”是诗人的自喻,是爱国者的象征。
    3、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课文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而且隐含献身精神。
    七、布置作业:(一分钟)
    1、背诵这首诗。
    2、选读艾青的其他诗作朗读。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上的较为成功,受到本校老师的一致好评。在课程模式的设置上,我采用了“深情地诵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仿写”三个环节,其中“细腻地感受”这一环节又分为了“揣摩意象”和“研讨探究”两个部分。学生在朗诵之前,先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对抗战时期背景的感受不深,因此我设计了播放日本侵略中国的影片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大容量,便捷而迅速地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日寇侵略的时代,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在了解了背景后,进入课堂的第一环节--深情地诵读。在这一环节中,我先播放了瞿弦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初步体会诗中情感。而后让学生对照预习作业,检查自己划分的节奏和重音是否正确。划分完毕后,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诗歌,而后再学生朗诵。在学生朗诵时,我观察了一下,读得好的有几个女同学,但这首诗更适合男同学洪厚的嗓音,于
是我了一位学习较好的男同学来读。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这位同学读得重音不够突出,缺乏情感。我想自己评点可能会打击这位同学的积极性,于是,我了一位读得好的女同学,让她先做点评,再范读。这位同学点评很到位,而且她读得也比较有感情。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够好。又叫了一名读得好的女同学来读。这一次,朗诵赢得了全班的掌声。这位同学无论是从节奏、重音还是感情上把握都很好。
    深情的诵读之后,我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细腻地感悟。我设计了两部分:“揣摩意象”和“研讨探究”。首先整体上感知文中的意象,而后再探究细节部分。在感知文中意象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了小组PK的方式,让其中两个小组来抢答。这样问题提出后经过思考,立刻有同学站起来抢答。既节约了时间,又给了学生发言表现的机会。其中有回答不够完整的,另外一个小组及时补充,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一经碰撞,答案基本上就能出来了。
    第三个环节--诗意地仿写,是这堂课的高潮,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我让学生仿照《我爱这土地》的格式,来歌颂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先给了他们两分钟的思考时间,每个小组整合一首完整的诗歌。然后小组比拼,先后展示了五个小组的诗歌,学生思维之活跃真是令人赞叹。有的学生不仅歌颂了祖国取得的成就,而且还联系了时代特--
舟曲紧急救援。真是让我惊喜。
    最后检测学生的问题时,我设计了“颗粒归仓”这一环节,把课上的主要问题重申了一下。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看来,这堂课学生也是有收获的。我看每个学生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本校教师评点:
    1、这堂课能突出主干,凸显立意。本文值得研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这”这个词语的作用,文中标点符号省略号和破折号的使用。但是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就会造成面面不到的后果。
    2、教师具有时间意识,在教学设计时就预设了时间,这样课堂上时间的把握就显得游刃有余,张弛有度。
    3、问题的讲解突出了关键词。点出关键词,学生更容易识记,现在的学生一般不会自己抓住一个问题的关键词,教师点出关键词后,学生能迅速准确地到关键词语,方便了学生的识记,同时,也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迅速到关键词。
    4、能利用课堂的随机事件。比如,男同学朗读时,读得不好,教师点评可能会使学生难堪。这时,请一名女同学来点评,点评到位后又请她来朗读示范,这样就化解了自己的被
动局面,变被动为主动。
    5、学生活动较为充分。本堂课采用了小组探究的方式,既有组内的交流合作,又有小组间的PK,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后面同学有绅士风度,看前面同学站起来自动坐下来。即使前面同学打不出来,后面又有补充,这样就实现了学生充分的自学,实现了问题的多角度、立体化解决。
    6、板书和课件合用,可以补充板书内容的单薄,并且使用课件展示时间短、容量大,利用好了同样很重要。
    7、建议学生思考想不出答案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可以让学生思考后马上讨论,即使半分钟的讨论时间,也能使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
    2017-11-10
桦之雪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