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我爱这土地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课时分配 |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 ||||
教 学 目 标 |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重点〕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难点〕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重点〕 | ||||
课 前 预 习 | 作者简介 |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光的赞歌》等。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
写作背景 |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阔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对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 |
读准字音 | 嘶哑〔sī yǎ〕 温柔〔wēn róu〕 激怒〔jī nù〕 腐烂〔fǔ làn〕 | |
辨清字形 | ||
理解词语 |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激怒:发怒,受刺激而发怒。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指物质由于长期经受风雨或细菌的侵害而败坏。 | |
新课导入 |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粹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明。〞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冲动人心的诗歌之旅。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
新课展开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指名朗读诗歌。 4.学生齐读诗歌。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那么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那么得不到提炼和强化。(或: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开展而言, 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品味亮点词语】 1.“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诚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自不必谈,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那么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 【感悟精彩句子】 1.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 理解“假设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3.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分析主体形象】 本诗的抒情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又到达何种抒情效果? 诗人以“假设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防止空吟无所依。 【把握文章主旨】 1.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所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之情。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 3.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写作方法运用 |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写实和象征交织。 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2.强烈的抒情彩。 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仿写诗歌——假设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兴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例如1:假设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例如2:假设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衰老了,但是要知道夕阳照样无限美丽。 为什么我总面带微笑?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
教学板书 | |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
能力目标 | 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想象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
情感目标 | 理解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
一、导入新课
我爱这土地仿写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方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