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
对联故事16则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联在我国的古文化中盛行,关于对联的故事更是精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联故事16则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过关人对对过关
  据说,一行人天暮时要过关口,守关的出联让他对:“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过客应口而出:“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等了半天,守关的问道怎么还不对,行人说:“我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守关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秀才讽赃官
  清朝末年,山东省有个县令,贪赃枉法,用贪赃的钱财为自己和儿子买了个进士的头衔,混到京城做了京官,而且恬不知耻地在自己的京宅门口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
  此联俗不可耐,无非是小人得志,自鸣得意。一个秀才来到京城,看到赃官门柱上的对联,可笑又可恼,便想治治这赃官。几天后,秀才连夜来到赃官家门口,将门柱上的对联添上几笔,然后悄悄离去。
  第二天,赃官门前围满看对联的人,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窃窃私语。赃官开门出来一看,差点气昏过去。原来门柱上的对联已变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添联讽贪官
  清代,有个县官贪财如命,酷刑多如牛毛,冤死在他手里的穷苦百姓,真不知有多少。但是,如果有财物送给他,那么,就是有天大的罪行,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当地流传着“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怨言。但这个贪官却装聋作哑,恬不知耻,不但无视百姓的呼声,而且贪赃枉法,变本加厉。有一年除夕,他自己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两旁,联文是: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这副自我标榜的对联贴出后,贪官满心欢喜,除夕夜开怀痛饮,大醉方休。
  次日是大年初一,天刚亮,只听管家在房门外禀告:“老爷,对联出岔子了!”
  贪官听说对联出了岔子,连忙披衣下床,跟着管家奔去。朱漆大门一开,围观的众便一哄而散。贪官一看,发现自己写的对联加长了,白纸黑字写着: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贪官气得暴跳如雷,急忙叫管家将对联撕掉,垂头丧气地关上大门。
  口大吞天
  清朝乾隆年间,江苏南汇人吴省钦中进士后,被任命督学四川。吴省钦不但崇尚八股,压抑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且滥用权,贪赃枉法,四川民众对他深恶痛绝。
  一年,乡试时吴省钦为主考官,有一个家境清贫的书生因缺钱贿赂,自忖此次没有获中的希望。待放榜时,他果然名落孙山。愤于以钱取人论才的腐朽现象,这个穷书生就在考场门口题了一匾一联,讽刺吴主考。匾额题:
  口大吞天
  对联是: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口大吞天”暗喻吴姓;拆“省”为“少目”,拆“钦”为“欠金”。这一匾一联用拆字的方法,既嵌入“吴省钦”的名字,又揭露、讽刺其营私舞弊,贪赃受赂的丑行,实在绝妙。
对联的故事  梁启超巧对父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朋友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地暗示
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着一个葫芦,便上前讨水喝。
  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我这里有水,不过要对对子,你们对得上方可饮水。”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广东农民报》一读者将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该报,有36位对联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其中阳春县读者黄文昌对的较好。他对的下联是:
  龚庞两小,龙首龙身。
  绝对讽巡按
  清朝乾隆年间,刚中进士不久的李调元出任广东学政。到任不久,来了一位巡按大人。这个巡按原是个落第举子,因趋附权臣和坤,赐了个“从进土”的功名。“从进士”即是略等于进士,比进士略低的意思。这个巡按大人虽然不是中榜的正牌进士,但也有些小聪明,知书善辩。他久闻李调元的才名,心怀妒意,便想寻机挫辱李调元一番。
  一次,巡按自穗回京,地方官照例设宴饯行。李调元和当地一些地方官员、举子、名人参加宴会。酒过三巡,巡按拈须笑对李调元说:“久闻学政善对,我有一上联,久思不得下联,烦学政一对,如何?”李调元无奈,只好应道:“愿闻。”巡按便不紧不慢地,念出了:
  三光日月星;
  满座官员、文人听后,为之悚然,认定如此绝对,李调元一时难以对出。那些妒忌李调元文才超的人也与巡按大人一鼻孔出气,正等着看他的笑话。李调元平时博览书,一听,就知这上联的出处,于是不慌不忙地随口朗声接对:
  四诗风雅颂。
  李调元对得这样快,巡按等人都震惊了。但是,巡按并不善罢甘休,又说:“听说你的老师在京城中威重位显,但近来听说他常为如夫人洗脚,你是否知道此事?”李调元听到他辱及自己的恩师,心中暗恼,便答道:“眼见为实,如果真是那样,也只有他的奴婢丫环们才能知道,大人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一反问,使巡按大人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地说:“我再以此事出一联,请你对一对。”接着,他念道:
  德高望重,奈何为如夫人洗脚;
  李调元听了,沉住气按捺怒后高声对出:
  学浅才疏,落得赐从进士出身。
  真是对得绝妙,极尽挖苦嘲笑之能事,气得巡按大人无地自容。
  周渔璜联语三趣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1664—1714),名起渭,号桐野,贵阳青岩人。他年轻时,在一所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腊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疼爱渔璜。
  有一年,周渔璜任浙江主考。这是他第一次到杭州。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贵州人,认为他不过是个贵州蛮子,不会有什么真才实学,便藉欢迎为名将他团团围住,故意提出一些疑题去为难他。其中,有一个考生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这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莽撞的行为后悔不及。
  还有一次,周渔璜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一日闲暇,他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有点鄙夷他。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故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接着,便念道: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道: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李调元磊桥戏对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
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子。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肖光际戏弄蔡糊涂
  清朝咸丰年间,广济(今湖北武穴市)有一任知县姓蔡,人称“蔡糊涂”。此人理政断案糊涂,敛财却不糊涂。有一年,他过五十大寿,便指使衙门走狗四处游说,要求各乡各村民众有钱送钱,有物送物,闹得穷苦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当时,正是三月春荒季节,连温饱都成问题,拿什么去“孝敬”县老爷呢?当地百姓愁眉苦脸,惶惶不可终日。
  怀才不遇、在乡间教书为业的肖光际,善于讲故事,性格诙谐幽默,因其文才出众而又仗义不平,深受当地众的喜爱。对蔡知县的做法,肖光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气愤非常。他用白纸写了一副长联挂城墙上:
  大老爷做生日金也要银也收粟子尽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大老爷做生日,金也要,银也收,粟子尽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真该死麦未熟谷未出豆儿刚种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小百姓真该死,麦未熟,谷未出,豆儿刚种,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对联挂出片刻,就招来千人围观,不一会儿,全城男女老少皆知。此事传到蔡糊涂那里,他气急败坏,立即叫人撕下对联,送到公堂,并派公役去抓肖光际。
  公堂上,蔡糊涂吹胡子瞪眼睛,喝道:“肖光际,你知罪吗?”肖光际不慌不忙地答道:“老朽一向安分守己,并无,何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