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对联故事集
      在民间有很多的小故事流传至今,现在出国留学网就来和大家分享下一些关于民间对联故事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来看看的喔!更多内容请点击【民间故事】
民间对联故事集
  东坡对联故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诗、文、词、书法都有极高的成就,传世楹联也不少。
  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考官……
  一日,苏东坡陪高丽(现朝鲜)使者出游,一路谈兴甚健,苏东坡夸口说我国妇孺村老皆能对联。使者遂叫路旁一老翁,指远处一宝塔,吟出上联:
  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
  老翁听后连连摆手而去。使者笑问东坡:“这……”
  苏东坡笑道“此翁已对出。”
  使者问:“联在哪?”苏东坡说:此翁是用哑谜相对的,一只手摆了摆,意思就是:
  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
  使者与东坡相视大笑。
  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
  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
  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
 
  臧克家改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千英雄汉;对联的故事
  词苑千载,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南宋杰出女词人李清照题写的一副楹联,悬挂在济南市趵突泉公园的李清照纪念馆中。
  1988年,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石中才拟编《当代百家对联欣赏》一书,决定收录臧老此联。但仔细揣摩,发觉上下联第四字“代”与“载”均为仄声,声韵欠工。于是给当时已83岁高龄的臧老写信,请求修改。4天后,他收到臧老回信,信中欣然将“载”改为了“秋”字。臧老从善如流、虚怀若谷的风度,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精神令石中才感佩不已。
 
  题联说林彪
  19719月的一天,周恩来向书面汇报了林彪一伙准备叛逃的异常情况,请示处置办法。阅过材料后,在他喜欢用的一把丝绸折扇上题联,旋即叫警卫人员直送周恩来。题联为:
  各求各志各行各路;
  离凡离圣离因离果。
  “各求各志”,意即各从其志,语出《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与谋,亦各从其志也。”既然各有各的目的和志向,必然会各走各的路。下句的“凡”、“圣”来自儒学范畴。儒学把人分为“圣人”“凡人”,圣人指圣贤豪杰,凡人指人民大众。“因”“果”为佛家语,借此表示辩证法的因果规律:林彪的反革命行迹完全背离了广大人民众和无产阶段的神圣事业,背离了事物的因果规律,肆意妄为,必然没有好下场!当年913日凌晨,林彪果然驾机叛逃,是为“各求各志,各行各路”,顷刻即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果然离凡离圣离因离果。
  此联在的全部对联作品中别具一格,活现出料事如神、处变不惊的智者形象。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
  新年新岁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