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故事(9篇)
关于春节的故事 篇一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23或24,它是庆祝整个春节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23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24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黎明升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先民驱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就是一扫而光陈旧的东西,这既指庭院里的陈年老垢,也指旧岁中碰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了控制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守岁,俗称“熬夜”,即除夕之夜,达旦不眠。传说,远古时侯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习俗。不过,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饺子,而且还必须包素馅的饺子,这是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还有人在饺子里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长寿。
    注意,守岁还有不少禁忌,如禁扫地,过小年时,平时很难触及的角落都要打扫干净,而进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乱也不能扫,习惯上认为那样会“破财”。再如,禁用剪刀,禁说“没有了”凡此种。种,都是人们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节 五天
    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义的春节的正节,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在这五天中充分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介绍。看看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沿革和掌故。
    饮食习惯
    春节的饮食却实很有讲究,北方民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之说。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形”,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吉利。
    春节的另一种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两种,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咸皆有,由于年与粘谐音,高
与糕谐音,故吃粘糕即包含着年年高,即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变成了年糕。
    春节的故事 篇二
    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2、伞铺酒馆合写春联
    山西有两兄弟双合门面开了一家铺子,长兄经营纸伞,老弟经营汾酒。商店开张营业那天,兄弟俩特意请当地名流写了一副对联: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  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春联贴出后,看的人特别多,都夸这联写得好。上联以“打得开,收得拢”惟妙惟肖地描
绘了雨伞的形状,又诙谐地展望了店里的生意行情;下联用“醒的少,醉的多”绘声绘地摹写酒馆的热闹场面,又劝谕人们保持清醒头脑,联语寓意深刻,因此招徕了不少顾客。
    3、巧借春联度过年关
    旧时代常有“过年如过关”的说法。某年除夕,一穷困长工怕债主上门纠缠,一大早在家门贴了一副春联:
    米无面无油盐酱醋皆无,如此贫寒,哪个小子敢讨账
    笔有墨有琴棋书画俱有,徒然富贵,何愁老子不还钱
    而另位寒士为了过个安稳年,门上春联为:
    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咱讨债。
    这副对联还配了“看刀子”的横批。“看刀子”三字用得好,万一逼得无路可走,不是自杀,就是杀人。按旧时代的惯例,春联一贴出,讨债的就不能再要账了,只能把债务推到下一年。
对联的故事    4、两副奇特的春联
    综观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但也有与此相反内容的奇特春联。
    清代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范文甫,他就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曰: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曰: 何必我千秋不老;  但求人百病莫生。
    这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的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俗态,虔诚地去祝愿别人的“常健”,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5、巧写春联“讨”来年货
    明朝时候,福州有个叫徐英的屠夫,因排行第五,人们都称呼他为徐五。他家一贫如洗,四壁悬空,凄冷之清,难于言状。但他很有文才,深得乡里称赞。
    一年除夕,家里无米过年,他面对穷困生活,徐英发出了感慨,写出一副绝妙对联,一
大早就贴到房门上。那对联是: 鼠因粮尽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对联一经贴出,众人议论纷纷,同情的人们将家里准备过年的食物拿出一些送给徐英。这一年,徐英过了一个好年。
    6、九九迎春联
    我国有数九的风俗,从冬至日算起,每过九天算一个“九”,算到八十一天,称为九九,到时,九九寒尽,春暖花开。有个农民创作一副“九体”对联: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上下联各九字,每字皆九划。把这对联写成空心字,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即八十一天,“九”已尽了,已到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候了。
    7、“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为屠夫写的春联
    春节的故事 篇三
    在爆竹声中,我们应来了春节,春节是我们最喜欢的日子,因为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
    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而小孩子自然帮不上什么大忙,但是我也有自己的任务——写作业。早写完、早收工、早玩耍。大年三十,我看爸爸妈妈都在忙着包饺子,我便上去凑热闹,我对妈妈说:“今天的饺子皮我包啦。”我迫不及待的开始干。刚开始时,什么样子的都有,一点都不圆,经过妈妈的精心教导,饺子皮终于被我征服啦!晚上我们说着话,等待春节晚会的开始……
    大年初一这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可以穿新衣,可以收压岁钱。在春节期间,我还可以尽情的玩耍,我就像脱了缰的马儿一样跑的比谁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