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
展示——“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教权强于王权)
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
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
151710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 “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  “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 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教皇怒火中烧,他派人颁布诏书,限马丁·路德六十天之内悔过,否则就革除他的教籍,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
思考:为什么马丁·路德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这样做有何影响?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德国的分裂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许多封建领主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而天主教会为了更好地控制德国,保持德国的分裂局面。国家的分裂使资本主义发展受阻,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强调个性,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了人文主义,推动了人类科学与文明的进步,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5、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德国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
削的地区,因而是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
6、马丁 · 路德的宣传。 因信称义”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7、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情景二  甲乙双方的辩论
: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 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 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 
问:他们各代表谁的观点?他们观点的分歧点在哪?路德观点哪里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  
⑴观点:甲是罗马教皇;乙是马丁.路德 
⑵分歧: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罗马教会“因行称义”:教徒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间接对话得救。路德“因信称义”:教徒与上帝直接对话即可得救。(师解释:义人:灵魂得救的人。信:是与生俱来的,深深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行:善功,圣事) 
⑶人文精神:“因信称义”把人的灵魂从神职人员转到信徒手中,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圣事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彩。
情景三:中学生马明关于路德的主张总结归纳正确的是
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救,即因称义行-----核心主张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上帝的存在。
③、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理解解释《圣经》。
④、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不能娶妻
⑤、建立民族教会,隶属于罗马教庭
改正:
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救,即因信称义-----核心主张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而非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③、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理解解释《圣经》。
天主教圣经④、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娶妻
⑤、建立民族教会,不隶属于罗马教庭
针对性训练:
阅读材料: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会,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以牧师代替神父,一切仪式从简,礼拜仪式使用德义,神职人员允许结婚,是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的“廉价教会”。
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什么样的要求?其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分析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
A⑴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  ⑵加强资本积累    ⑶昔时如金。
B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彩。
C影响:
1)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出现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过渡: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在这场运动中,加尔文的新教活动富有时代特他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知识链接:加尔文(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加尔文宗(法国称为胡格诺派)创始人。1509710日生于法国努瓦荣。1523年到巴黎就学,后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1531年回到巴黎,专攻神学,逐渐接受路德派思想。1534年成为新教徒,提倡宗教改革,在法国遭到迫害,辗转来到日内瓦。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提出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此后,除短暂被迫离开外,一直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尔文宗传播到欧洲各国。因此,有人称加尔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1564527日死于日内瓦。
情景四:路德PK加尔文
材料:对于每个人如何确知自己是否是选民的问题,在他心底只有一个答案:只要我们知
道上帝已经选定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满足了,但不能仅限于此。即不能像路德那样只靠信仰而得救。下一步就是要走出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大门“砰”的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市,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尘世生活之中,并且以不懈努力、艰苦劳作的创业精神和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去积极进取增加财富,践行自己的神圣责任,以完成上帝的意愿,光大上帝的荣耀!这种把世俗生活神圣化,把赚钱发财看作是人生必须追求
的目的,在资产阶级看来,就是自己实实在在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和庇护,就是成为上帝的选民标志了。
思考:
1、加尔文思想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2、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发展路德的思想的?
3、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你会更倾向路德和加尔文谁的主张,为什么?
提示
1、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⑴继承:①信仰得救  ②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③否定教皇权威
⑵发展:先定论(核心)①成败贫富上帝先定  ②现世成功即可得救致富者是选民
3、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你会更倾向路德和加尔文谁的主张,为什么?
答:加尔文,因他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归纳一下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答: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情景五:三十六计的运用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
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1、想一想宗教改革是如何体现这一策略的?
实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资产阶级反罗马神权和封建思想的思想、政治运动
2:为什么要“在宗教外衣掩饰下”?
答: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直接反罗马神权和封建思想。
情景六:宗教改革象雨象雾又象风
材料一: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材料二:   宗教改革家一再向世人宣布,世俗的工作是为上帝服务。……这就与中世纪把工作当作一种罪行来进行惩罚,认为工作有失绅士身份的传统封建观念有所不同。路德和加尔文都支持商人和手工匠努力干自己的工作。……鼓励人们阅读《圣经》,就是鼓励人
们学习和阅读。在瑞典,路德教会把识字当作入会的条件。学习文化成为信徒必须具备的条件,成为推动人们扫盲的强大动力。  ——《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摆脱天主教会控制;
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普及提高文化教育;
思想上:使人们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小结:天主教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下西欧进行了宗教改革,路德的“因信称义”,加尔文的“先定论”,把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路德和加尔文改革后形成的新教,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