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世纪基督教
* * 中世纪基督教对人们政治生活的影响中世纪基督教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从476 年罗马帝国分裂至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1.4 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西方文明之源---- 古希腊文化与古西伯莱文化的结晶。基督教构成了西方社会近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与特,它作为古典文明的继承者和保存者,是中世纪欧洲文明的核心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方文化的发展走向与特征。基督教的人权思想到西方文明中的人权、民主思想,不少学者认为它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文明,事实上在人权民主思想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比希腊罗马文明发挥了更为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在时间上比希腊罗马文明要多出十个世纪,而且所涉及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大大超越于希腊罗马文明。人权和民主的概念虽不是基督教所直接提出来的,但它们的实质内容,特别是人权思想中的实质内容,却是基督教早就予以关注并特别强调的,这些道理都大量记载在《圣经》里。譬如,在圣经《箴言》中,多次强调要善待穷人:“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
戏笑穷人的,是辱灭造他的主;幸灾乐祸的,必不免受罚”。“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周济贫穷的,不至缺乏;佯为不见的,
必多受咒诅”。“你当为哑巴开口,为一切孤独的伸冤,你当开口按公义判断,为困苦和穷乏的辨屈”。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之道,其内涵和实质就是上帝的仁爱、公义之道。基督教所提倡的,就是希望人们能遵循上帝的意志,尊重人、爱护人,秉行公义,做到正直、公平、公正。基督教对于二元政治观及二元化权力体系的影响西方二元政治观的产生,实际上天主教的功劳,只不过二元政治观的很多道理都出自于《圣经》里头,所以也可以说是基督教在当中产生了一些影响。耶稣说过:“让恺撒的物归恺撒,上帝的物归上帝”。也就是要分开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因此,在中世纪,教会和国家分化了。而分化的关键在于独立的教会的形成,其特征在于:统一的超世俗信仰、规范的宗教生活、严密系统的教会法、高度组织化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会组织。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掌握着强大的权力,它具有按教阶制原则组织教会,选举和任免各级职位的权力,不但对圣经的教义具有唯一的、至高无上的解释权,还可以主持信徒宗教生活。教会还具有对教士的司法专属权和世俗司法豁免权……这些强大的权力制约和监督着国家的权力,使西方社会权力体系二元化成为事实。人既是臣民又是信徒,一方面要忠诚于国家,另一方面又要忠诚于教会。这种人的角的双重性不仅适用于一般的贫民,还适用于皇帝――教权与皇权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在世俗生活中,教权应服从皇权,而在宗教事务中皇权必须服从教权。在这双雄并立的格局中,政教之间的争斗持续了上千年,结果使权力二元的
体制长期存在。基督教的国家观对基督教而言,国家并非最高的善,而是必须忍受的恶。由于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人类才会降临尘世,进而才会需要国家的存在,如果人都是天使,则不会有国家,耶稣说:“我的国不在这里”,这一号召使得国家对所有基督徒而言只不过是暂时的容身之所,他们真正的追求在彼岸,这种对国家权力的看法深深的植根在基督教的人性观里。国家对于基督教来说,更重要的是工具层面的意义,在道德层面国家本身并不高尚,反而是低俗的。但是,在基督教的理论里,国家虽然是工具,但也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上帝创了万物,包括国家,虽然在设立地上的天主教圣经
王时上帝并不情愿,但王终归是上帝意志的产物。因此,使徒保罗教导基督徒应当对权威服从:“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像听从基督一般”。在基督教创立之初的几百年里,基督徒受尽当权者的迫害,但基督徒采取的却是忍耐和顺从的态度,绝不反抗,因为他们处于对上帝的敬畏,坚信他们的灵魂在别处。这种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记忆强化了基督徒对国家的基本看法,国家无权干涉人类的精神生活,国家权力并非无界。这是对城邦时代国家观直接而又彻底的颠覆。基督教对欧洲哲学的启蒙“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是基督教信条及其哲学不同时代的两个名称。从世纪起,基督教神学家宣传基督教信仰,并使这种信仰日益朝着教义化、仪式化、统一化和组织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权威神学家被称为“师傅”或“教父”,他们的神学理论也被称为“教父哲学”。在8到10 世纪,教父哲学日益发展为“经院哲学”。“经院哲学”要求以理性为信仰服
务,理性为信仰到合理的工具。经院哲学在阿奎那那里发展到顶峰,随后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两派别之争,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和一般事物之间的联系。唯实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个别事物先于个别事物之前的某种精神实在,是上帝的理念和他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据的原型。而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先与一般的概念而存在,概念只是事物的名称,即人的思维和语言的产物,用以表现事物的相似性。唯名论承认事物的的第一性和概念的第二性,这是唯物主义中世纪的萌芽,为欧洲哲学奠定了基础。基督教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基督教的全部教义和神学思想都是以《圣经》为依据的。《圣经》由于宣传宗教博爱注意人生的悲剧命运,本身含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是宗教文学的闪光点。《旧约全书》是希伯来古代典籍的总汇,其中既有人类早期的说话传说、史诗和传奇文学,也有民族先知忧国忧民的文学作品;既有辞藻华丽、颇具艺术特的“雅歌”,又有风格朴素、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而《新约全书》是基督教徒关于耶酥及使徒们的传记、言行
录和书信集,其中不乏思想深刻的“启示录”。更富有哲理的智慧文学。如果说四部“福音书”是一种传记与传奇相结合的新颖文学体裁的话,那么可以说21 封书信则开创了书函体文学的新样式。另外,欧洲的悲剧与喜剧起源与宗教之中的酒神颂歌.《圣经》本身就是文学的瑰宝,它又为当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根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