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827日~199795日,又译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特蕾莎是阿尔巴尼亚人,她18岁就来到了印度。她之所以去印度,因为那里是最贫穷的地方,仅加尔各答一个城市,街头流浪的人就有50多万。每天有无数人死在街头。据统计,80年代初,印度6亿人中就有3.5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多数人死于饥饿、疾病,每年死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就有50看见这些报道,德蕾莎修女毅然来到陌生的印度,以后就没有离开那里,最终成为印度的骄傲。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不久告诉世人:“从血缘上讲,我是阿尔巴尼亚人;从公民身份上讲,我是印度人;但从信仰上讲,我属于全世界。”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评奖委员会从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德蕾莎修女。她本来不想领这个奖的,但是她还是去了,为了那些饥寒交迫、流落街头和伤残疾病的人们,以及那些被忽略不被关怀的人们。她穿着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领奖台,不管是和总统会见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台下坐着珠
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她是那么瘦小,以至于大家使劲伸长脖子也只能看见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但是当她讲话的时候,台下立即鸦雀无声:“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
 全世界许多的大学争相颁授荣誉学位给特蕾莎,各地也纷纷邀请她去演讲,特蕾莎修女成为拥有众多头衔的名人。但是,她从未被这些虚荣迷惑,她穿著朴素,单纯地接受这些由人而来的赞美与光荣。她代表穷人发表简单的感言,词句里充满了爱与感谢。她这样说道:“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这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媒体问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回答说:“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特蕾莎修女一无所有,但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全世界最有钱的公司都争相给她捐款。但是她一生却坚守贫困,她住的地方,只有两样电器,一个是电灯,一个是电话。她的全部财产是一个耶稣像,几件衣服,一双凉鞋。她平时不穿鞋,因为很
多印度穷人没有鞋穿,如果她的脚上有鞋子,看到穷人也会把鞋子送给他们,这个习惯一直到她逝世。 
好榜样她在全世界127个国家有600多个分支机构,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发展机构,仅1960年一年,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她的办公室只有一个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来访者总是在她的工作岗位——贫民窟、弃婴院、临终医院、麻风病院、收容院、爱滋病收容所……她的机构就在她所服务的每一个地方,他的成员大部分是志愿者。那些来采访的全世界的著名记者,必须和她一样蹲下来为穷人病人喂饭送药。许多银行家、大企业家、政治家、大学生、演员、模特、富家小、大学校长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在这里做他们一辈子没有做过的事情:洗碗,给病人穿衣服,喂水喂饭,洗衣服,送药他们中有人写道:“现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着人类的真正穷困和不幸,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
199795日,特雷莎修女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大雨倾盆,在大雨中痛哭的人有回教徒、印度教徒、基督徒、伊斯兰教徒、佛教徒……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敬爱的“特丽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
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印度总理亲自前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称“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她抹去了千千万万人苦难的眼泪,她给印度带来巨大的荣誉”。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是“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她的身后,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00多个国家。 
200310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将特蕾莎修女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尊其为真福特蕾莎(Blessed  Teresa)。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消失,但只有爱会留下来!
(一)
有一天,特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特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头上好像被老鼠
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于是她为她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特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特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做检查,然后对特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个地方静养。”特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场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特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特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特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地平息了。
自从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特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特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特蕾莎有她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是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特蕾莎向垂死者的爱。
(二)
1948年,38岁的特蕾莎修女离开爱尔兰的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了罗瑞托修女穿着的蓝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妇女常穿的白棉纱丽。
特蕾莎修女是在车站后面的贫民窟展开工作的。这里到处是破烂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褴的脏孩子。有一天,一个说孟加拉语的小孩,向特蕾莎修女要东西。这个孩子只有一条腿,而且断肢处还在流血。特蕾莎修女准备取药给他包扎时,小孩却说他想要吃的东西,边说边做出吃东西的样子。此时她身上只有五个卢比,于是很抱歉地对小孩说:“我是个穷修女,我只能替你包扎伤口。”正准备帮他涂药的时候,小孩突然抓过药品,叫着“这个给我”,便拄着拐棍向贫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蕾莎修女紧跟着小孩跑进一个小窝棚,窝棚里面漆黑一片,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木板上躺着一个妇女,在她身边还有一个婴孩和一个约五岁的女孩,三个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滞、非常虚弱。她用孟加拉语与他们交谈,知
道了小孩叫巴布,八岁了,那个妇女是他的母亲,患有结核病,窝棚里的另外两个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蕾莎修女只能把她所带的维生素丸给了他们。那妇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礼,并说:“这里边还有生着病的老妇人,也请你看看她吧。”特蕾莎修女听到这句话,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为什么穷人会有那么善良的心?自己患着病,还关心着别人呢!
那一天,特蕾莎修女连续看望了许多家庭,独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随着她,巴布还请求特蕾莎修女第二天再来。
白天的经历让特蕾莎修女难以入睡,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不但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不会数最简单的数字,将来长大了怎么办?要从根本上解救这些孩子,莫过于让他们掌握知识!于是,在贫民区里办一所露天学校的想法,在特蕾莎修女的头脑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块大树下面的空地上,特蕾莎修女宣布那里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愿意念书的就坐下来。经过她的耐心说服,巴布首先坐了下来,接着又坐下了四个孩子。特蕾莎修女饶有趣味的讲课,渐渐地吸引了他们,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树。等到第二天特蕾莎修女再次来到大树下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帐篷,
坐在里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诉她:“这个棚子是大家帮着盖的,我把朋友都来上课了。”
就在这简陋的“教室”里,特蕾莎修女除了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读读写写之外,还教他们卫生常识,比如刷牙、洗脸、洗澡等。她还亲自带孩子们到井边,一个个教他们如何洗澡。贫民窟的妇女们将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地,她们也仿效特蕾莎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蕾莎修女在贫民窟办露天学校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一个星期后,来听课的孩子达到了一百多人,后来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
加尔各答是印度贫穷人口聚集的城市。由于贫穷,弃婴之多,景象之惨,实在是人世间少有的。继兴办贫民学校之后,特蕾莎又和别的修女们一起,承担了收养那些骨瘦如柴、疾病缠身、先天残疾的弃婴的工作。
修女们不仅收养丢弃在修道院门口的婴孩,还抱回了其他地方所见的弃婴,有些穷人甚至还将自己养不起的孩子也送过来。弃婴收养的数目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于
是购买药品、奶粉及粮食的经费就出现了经常的短缺。但奇怪的是,每当发生这种短缺的时候,必定会有人送来金钱、食品、药品、衣服等,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特蕾莎修女的获奖演说
As we have gathered here together to thank God for the Nobel Peace Prize, I think it will be beautiful that we pray the prayer of St. Francis of Assisi which always surprises me very much - we pray this prayer every day after Holy Communion, because it is very fitting for each one of us, and I always wonder that 4-500 years ago as St. Francis of Assisi composed this prayer that they had the same difficulties that we have today, as we compose this prayer that fits very nicely for us also. I think some of you already have got it - so we will pray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