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生前行的航标好榜样
图为雷锋与少先队标志
合影的照片
雷锋爱演讲。小学毕业那天,他走上讲台,面对全校师生,宣布他的人生目标:当个好农民、当个好工人、当个好士兵。 此后6年,雷锋都在认真完成这一人生规划。
小学毕业,他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农村当一个“新式”农民;鞍钢招工,他放弃舒适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成为一名学徒工;在成为一名先进工人后,他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现参军梦。
每次“跳槽”,雷锋的收入都在“减少”。
在农场开拖拉机时,每个月拿32元;鞍钢做学徒时,每月是22元;参军后,每月只有6元战士津贴。
在鞍钢,有一工人师傅问他,为什么要来鞍钢。他说,为了“1070”。“1070”是当年党中央定下的钢铁指标,要求1958年全国钢产量翻番,达到1070万吨。
怎么处理金钱和职业的辩证关系,雷锋有他的原则。
看了《雷锋日记》后则说:“此人懂些哲学”。
1959年,雷锋忙着参军。他身高1.54米、体重54.5公斤,还有鼻窦炎,这些都不符合参军标准。
此后,雷锋从钢厂请假,踏着山路,步行几十里,到辽阳市武装部。为了见武装部时任政委余新元,他在值班室蹲了一宿,随后向余新元说自己的苦难史。
雷锋在老家也曾用过这招。1956年,雷锋要争取乡政府通讯员的职位。笑容可掬的他,
在组织部干事询问家庭状况时,脸一暗,瞬间落泪。他还展示了一本自制的小册子“苦难家史和我的理想”,随后他成为乡里的公务员。
跟政委说完苦难史,雷锋在兵役局住下,他四处抢活儿干,引人注意,讲述他参军的愿望。
余新元被打动,他向时任辽阳市委书记曹琦争取,最后给出的权宜之计是,让雷锋获得一个候补名额,顶替到部队后复检不合格的人,成为便衣通讯员。
第二个阻力来临:鞍钢不出具政审表,称1958年雷锋进厂时没有原始档案。入伍计划再次搁浅。
仅仅7天,雷锋已赢得了时任团军务参谋戴明章的好感。雷锋曾在溜冰场用激昂的语调宣讲年轻人应当应征参军、保卫祖国,他每到一处都无例外的会招引许多人,听他进行演讲。这个场景让戴明章印象深刻:“他称得上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宣传员。”
在与各方通报后,戴明章动用了“特权”,在他掌握的新兵机动名册上填进了雷锋的名字。
雷锋有过女友,但仅是朋友而已。当年在湖南望城工作的雷锋、是望城县委机关公务员,他有一位女友是县城一家供销社的营业员。雷锋常到供销社买东西,彼此在柜台前相识了。他们建立起纯真的亲如弟的友情。这位姑娘叫黄丽。县委机关与供销社离县新华书店不远,雷锋与黄丽都是书迷,他们常在书店相过,加上他们看书的兴趣很一致;有着共同语言。雷锋常向黄丽推荐好书。黄丽也常把好书借给雷锋,他们还常常相互交流读书心得,成为书友。
雷锋还有一个女友叫易秀珍,她与雷锋同岁。他们是从湖南赴鞍钢工作途中相识的。在旅途中,雷锋助人为乐,给易秀珍留下很好的印象。当雷锋要调到长岭矿工作时,鞍钢团组织就他俩的事曾问雷锋是否需要帮忙时,雷锋说他与易秀珍是同乡,情同手足兄妹,只是年龄还小,精力应先放在工作上。雷锋参军那天,就是易秀珍在车站给他戴上光荣花。雷锋牺牲后。易秀珍悲痛欲绝,她写了篇纪念文章,题目就叫《我与雷锋》。
在部队,雷锋曾被姑娘愉偷地爱过。1962年3月,雷锋当了四班长,四班所属团部离抚顺百里外的下石碑山施工。部队驻地附近有个村子的妇女队长20来岁,长得挺美。她常常领一帮姑娘来部队做好事,看上了雷锋。她母亲也赞成女儿与雷锋的婚事。但雷锋本人一点
也不知道这个女队长的心事,也根本没有这种想法。按照部队纪律,战士不能随便和地方女同志交往,这时有人向连长李象高反映了雷锋和那位妇女队长谈恋爱,李连长没有了解情况就把雷锋批评了一通。雷锋受了委屈却没有埋怨,他向连长说:“没有这些事,请领导放心,我不会给部队丢脸。”这样,雷锋把感情献给同志、战友和人民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锋从小就有着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断热情饱满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同时他也默默地放弃了自己的恋爱。一个充满理想的人,往往有着崇高的情怀、深厚的责任感、坚韧的毅力、百折不饶的精神。
在西部遥远的国境线上,有个叫乌恰的地方,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柯尔克孜族的2万多农牧民,就居住在这重重冰峰雪山的深处。1963年,吴登云毕业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告别家乡父老,风尘仆仆地来到距家乡5000多公里的西北边陲,一干就是40多年,被柯尔克孜族誉为“白衣圣人”。
“我从没见过从自己身上割肉给人治病的好大夫”
1971年的隆冬。一天,波斯坦铁列克乡柯尔克孜族牧民买买提明和妻子一起去山里放牧,把两岁的儿子托合塔西留在毡房里睡觉。等买买提明夫妻回家才发现,儿子爬向取暖的火炉被浑身烧伤,惨不忍睹。痛心的父亲怀抱着已经哭不出声音的幼子,骑上骆驼去寻医,顶着漫天飞雪,奔波了两天两夜的买买提明终于到县医院。
这时,吴登云听说本院来了严重烧伤的幼儿,马上赶来。他仔细检查了孩子,全身50%的皮肤已经烧焦,生命危在旦夕,他当机立断马上抢救。如此严重的烧伤需要大面积植皮,吴登云的目光投向了孩子的父亲,买买提明一听要割他的皮给儿子,不禁惊恐万状。做不通家属的工作,除了从自己身上取皮已经别无选择,没想到身边的医护人员一致反对吴登云的决定,都不肯给他当助手。吴登云只好自己冷静地准备好手术器械,打了麻药,亲手拿起手术刀,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皮,一块、两块……整整割了13块,然后一一植在孩子身上。买买提明惊呆了,望着汉族医生鲜血淋漓的双腿,这位柯尔克孜族汉子不禁捂着脸失声痛哭。
买买提明的幼子得救了。尽管他们一家都把吴登云视为救命恩人,但由于常年在深山里放牧,他们一直没有再见过吴登云。事过28年后的今天,当他们又见到吴登云时,买买提明
已是一把白胡子的老汉了,他一眼就认出了一“白大褂”中当年那个青年医生,如今已是59岁的老人了。父子俩激动地和吴大夫紧紧拥抱,热泪纵横。他们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孩子烧伤后全身结了一层焦壳,焦壳脱落后渗出又臭又难闻的脓水,吴大夫细心地给孩子又擦又洗,还没白没黑地守在病床前,生怕孩子用手抓伤口。吴登云,你奉献的仅仅是皮肤吗?
“老吴为乌恰各族人民加了血,加了肉,加了生命”
在乌恰,各民族众都传颂着吴登云30多次在抢救病人的危机时刻无私献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兄弟妹生命的真实故事,36年来他献血高达7000多毫升,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也不过六、七千毫升呀。被他救助过的人,只要一说起吴登云的救命之恩就泪流不止,都说是吴登云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他们说吴登云是乌恰的好人,愿天下更多的人都知道好人吴登云。
说到献血,吴登云很平静,他说乌恰没有血库,当病人躺在身边,不输血就会死亡的时候,你就会义无反顾地为病人输血。他真正着急的是血库何时能建起来,让病人能及时输到血。他不仅自己为病人献血,还动员子女献血,他的儿子女儿都多次为病人献过血。在
他的感召下,在乌恰县医院的墙上贴着全院职工的血型一览表,大家都随时准备为抢救病人献血。
1991年,膘尔托阔依乡一位柯尔克孜族女青年哈力帕患急性腹膜炎,送到县医院时非常虚弱,急需输血才能做手术。病人家属一听输血急得哭出来,连住院费都不够,哪有钱买血呢?吴登云眼看病人再不输血就不行了,他安慰说:“不要着急,血可以抽我的,我的血型和患者相同,手术的钱不够,我们发动全院医护人员捐赠一些。”手术后,他见病人家里缺少买营养品的钱,就自己买了奶粉送去。
吴登云清楚地知道献血后,人体内的红血球的恢复要120天左右,但只要他遇到生死存亡的危重病人,就全然把自己的健康忘却了。1985年抗震时,一个月内他就两次献血400毫升,输过血再长时间做手术,下班就晕倒在回家的路上。
吴登云的女儿吴燕生孩子才40天,就为抢救一位柯尔克孜族妇女输血。他的儿子吴忠说,为抢救病人父亲不但自己献血,还动员我们全家献血,有一次我正在一个工地打小工,父亲匆匆来到工地,拉着手脚还沾着泥水的我就往医院走,边走边说:有个柯尔克孜族妇女宫外孕大出血,急需输血,正好和你的血型一样,你就给病人输一些吧。吐木西曾任过乌
恰县的县长,他说:“老吴为乌恰各族人民加了血,加了肉,加了生命。他这个共产党员真正做到了与人民血肉相连。”吴登云却觉得:“我献出一点血,一点皮,换来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