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存状态
作者:叶明镜
来源:《安徽文学》2009年第11
        人生有很多路,难走的莫过于科举之路。不过,话又说回来,最诱人的也是科举之路。否则的话,何以天下读书人都挤到这条路上勇往直前、抢关夺隘、前仆后继?
        科举的设计师是隋炀帝。不错,他是一位暴君,但同时也是一位有大作为的皇帝。隋炀帝聪明好学,自幼酷爱文学辞赋,对那些优秀的诗篇更是爱不释手,吟诵击节再三。公元606,即登位第二年读书改变命运,隋炀帝决定对选拔人才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在原有考试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一个以考试文辞为主的进士科”,并且不用举荐,读书人可以自行报考。让这位落下千古骂名的暴君始料不及的是,凭自己兴趣设立的进士科竟成为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此,读书改变命运这面大旗在封建王朝的上空高高飘扬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终结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一个时代。世族豪门垄断政权的格局到此为止,文人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科举作为封建王朝为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充满希望,但确实难走。难就难在不断升级的考试。一次考试就是一处壁垒森严的关卡,一次逾越就
是一场生死搏斗。在这条路上究竟能走多远,除了个人的天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读书上面所下的功夫。因此,寒窗苦读就成为读书人求学阶段的基本生活方式。苦就苦在囊萤映雪,苦在头悬梁锥刺股,苦在皓首穷经。事实上,蟾宫折桂的青年书生几乎是凤毛麟角,正所谓五十少进士。当梦想成真时,大多已步入壮年,甚至两鬓染霜。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根本就没有机会享受金榜题名的快乐,只能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终其一生。
        另一方面,封建王朝还为一路凯歌到达终点的优胜者准备了丰厚的奖品。宋真宗的一首《劝学诗》就是一份奖品清单,上面列举得清清楚楚:“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就让读书人有了寒窗苦读的动力。如今,回首凝视科举的历史,就会发现能逃脱荣华富贵诱惑的读书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