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读书是不是唯一的出路,把这个话题说的深入说的透彻的话,追本溯源,就要看人们对于读书有什么样的期许。
“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古时候的人说这话,意在劝勉后代儿孙,勤奋学习,求得功名利禄。这句话对于平民百姓人家而言,更显珍贵。封建社会,贫家子弟,只有通过走科举之路才能出人头地,所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那时候,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决定了人们如果想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掌有一丝把握自己命运希望的话,只有走读书这条唯一之路。学而优则仕,这是人们科举之途的主要目的。由平民到士,再由士而仕,“读书——做官”,就是人们心中实现理想价值的人生通衢。光宗耀祖、鲜花掌声,全来自读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成了至理名言,不庸置疑地为任何人所信奉。
学校教师,学生的家长……,相信他们都可以肯定地说这样一句话:不可以!且不说像古代通过读书谋取晋身之阶做官为政,恐怕连最起码的普通老百姓,也要读书学习的。因为读书学习是每一个社会个体适应社会的主要途径,也是你为未来生活储备的必要人生奠基,你要生活,你要生存,甚至你要求更高一层,你要生活的有滋有味体体面面,你要生存到让自己的人生出彩儿,让鲜花掌声布满你的人生舞台,你就要读书,就要读很多的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明千万年来,积攒的精神财富都在书籍里作为知识熠熠生辉。读书如同秉烛,你读书,你就明理,否则,人生不会说是暗夜茫茫,也是灰蒙蒙的一片;再者,通过读书获取前人的宝贵的经验财富,掌握的是信息资源,有了这些资源,在高科技信息化产业时代,你还能提升你的人生起点,提升你做任何事儿高度。读书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是共识,也是社会生活大环境决定的。
作为一个人,你一出生就拥有多重的身份地位。作为生物的个体,你要的是生存,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的衣食住行;作为社会的人,你还要融入到社会生活里,交际、成长、进步、婚育、赡养老人教育后代,这是义务也是责任,承担这些义务责任,就要具备生活能力,具备才干学识,做这些事儿,无一不可绕开读书学习这个贮备的基点。
这个基点的必要意义可用一句常说的话来概括:知识改变命运。从大的方面,理论的方面来说,是循着这样一条线路思考读书学习:读书——获取知识——以知识为行动指南——改变命运。这样的理论境界,在现实里能不能实现,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通畅了,才可走通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
前不久,浙江大学一女孩儿跳楼自杀,留下遗言,质问: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读了十几年的书,怎么就没有一点儿改变呢?人们听到如此的话,纷纷表示同感同情,其实,如果她再顺着往前思考这么一步:读书读到的知识为你所用了吗?她还会选择绝路走吗?
读书有用之一:读书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即增长才干,又可阅读到信息知识。知识有没有作用,决定读书的价值意义。会读书,读好书很必要,也很关键,这就是我们选择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接受正规教育的目的。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中国,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一整套严格的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上的,学校教育里规定的那些严格的学制、学习内容,也是教育大师和教育实践者们,汲汲以求摸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求适合学生成长必需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这样一个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比如,孔子讲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比如福禄贝尔的系统教育理论和游戏学习法,比如赫尔巴
特的兴趣和教学相联系的四步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还有近代中国的陶行知、蔡元培、国外的杜威……等等,他们的教育理论无不闪耀着千百年来人类教育的思想光芒。
读书有用之二:孩子进了学校,接受知识,不是一劳永逸,书本知识不会方便快捷地转化成学识技能,因为知识有一个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学生自身的天赋素质、心理品质以及环境影响诸多制约。所以,读书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人整体素质整体能力提高的过程,读书的同时不可忽略心理品质,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审美情趣等等各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在学校,要做学生,不要做书生,按照古人的话说书生百无一用,只是两脚书橱而已,学校里出现了那么多高分低能、读书无能的学生,与忽略人的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教育有关系。
读书有用之三:学生读书获取了知识,也得到了能力素质的锻炼,那么知识就可以为己所用,为他人所用,为社会所用,这时候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升,人生命运随之发生改变。那么,在这个环节里,知识对于人的成才成功占多大比重,相关资料显示,只占20%多,其他成功因素来自个人的人际关系。这个资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仍然还不是读书无用,
反而说明了一个人在读书过程中,那些素质锻炼诸多因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要摒弃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说到底,读书是一个智力过程,也是精神生产过程,读书学习是文明社会文明之举,如果要让读书转换为有形的物质,读书的人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以一技之长、多学之专来赚取自己的那块奶酪。如果眼光只盯着奶酪,读书只为了这块奶酪,这样看待读书,虽然实用,但是很功利。
这种功利化的读书的教育观念,是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古代社会就产生了的。在教育发展史上,发明文字之后,掌有文字以文字讨生活的是巫医乐师之流,直到诸侯分裂春秋战国,以文为生的人还是贫困潦倒的多,孔子、孟子诸子百家代表人物,都是这样的,汉代之后,文人以谋士地位进到皇家宫廷、各级官府,为国家政治出谋划策,社会地位才得以提高。再后来就是设立科举取士,读书做官成了贫家子弟谋生晋级的唯一孔道。这么一条路走来的每个读书人的背影,烙印的就是功利化的读书观学习。如果,在社会发展到当今多媒体高科技时代,再谈读书为谋生唯一手段,岂不是倒退吗?思想意识的倒退,行为观念的倒退。
我们说,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对读书保持异议,就要走读书之外的路径,寻求人生之价值归宿。这个时候,读书肯定不是唯一。要过好日子,而且过得舒舒服服风风光光,你就要有不寻常的命运青睐,比如可以得到大笔的遗产继承、被人包养、不劳而获、抓彩中个大奖,或者坑蒙拐骗、投机倒把大发一笔横财;那么我想,任何一个揣着良知良能的人,都会认为这不是人生正道,不符合道德不符合法律甚至不符合人性;再有就是,你不想那么好的日子,只求平安踏实、自给自足,像人们笑说的那样生活状态:养一猪,生几个娃,娃大了再养猪再生娃,代代相传。这样的日子,有几个人愿意过呢?再说,社会的进步文明大潮,挟裹着每个人的前进脚步,假如是你,会选择这样生活吗?
读书有时是为了有用,在精神境界上是一种享受,说,读书给人力量,还使人幸福,给人安全感。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有了温总理这样睿智的读书心得,我们还会说“读书是不是唯一的出路”这样的话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