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
摘要: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是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其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可以突出民族团结的内涵与价值,加强民族教育,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自信。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浩然正气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民族团结,教育
一、新时代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提出的要求
1.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壮丽而璀璨的文化和精神面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必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加强法制宣传、思想道德
建设、中小学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将民族团结进步这一内容渗透其中,培养广大民众对民族团结的鲜明认识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应着力探索符合各民族众特点和需求的文化理念和道德规范,并引导其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激发各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民族之间的联系已经融入到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深度和广度中。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把握好全球性与本土化的平衡点,在弘扬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吸收以西方文化等为代表的外部异质性文化元素,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实现传承和创新。
4.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但差异并不代表冲突,相反应该互补、交流、合作、交融。建立统一开放的交流平台、拓宽多维度的交流方式、打破民族壁垒的思维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各民族个性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并以多样性文化作用于多个领域,实现各民族优势在整体上的充分体现。
5.形象地描述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是要说明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处于密不可分的地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能够仅仅靠理论上的倡导和口号喊出来,而更需要广泛的实践和持续的努力。巍峨壮丽的中华文明,蕴涵了江山代代传承的深远底蕴,也包容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鲜明特点,我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浩然正气,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道德与法治课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道德与法治课程总目标也明确提出“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社会主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具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能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2.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道德与法治课培养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道德与法治课涉及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方面内容,旨在教育
学生遵纪守法,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德心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同时也从根本上培养民族团结意识。首先,道德与法治课可以突出民族团结的内涵与价值。反对民族分裂是中华民族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所在。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向广大学生普及经典著作,解读爱国精神内涵,并进行例证启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一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其次,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加强民族教育。学生在学习中,系统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地理、语言和文化特点。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自信。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强化其法治观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尊重感、包容感和自豪感,推动我国各族人民实现团结和谐。
1.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在选择教材、编写任务时,应突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代表性
英雄人物,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同时,还要针对当前的形势,及时介绍党和政府运用科技手段防范和消除种族歧视、维护民族团结的具体做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价值观。
2.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包括课余社团、志愿服务、文艺比赛等。在班级管理中,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帮助和支持;在集体活动中,要营造友爱互助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
3.在加强团结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教育覆盖面和深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呈现更丰富、生动、具体的教育内容,例如漫画、视频、虚拟实景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增进他们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解和体验。
4.应该注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和多样性。即通过不同科目的跨学科教育设计和实施,将民族团结教育理念贯穿于不同教育领域,如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此外,还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在教学方式、教育形式等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做到科学
性、有效性和差异化。
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注重的问题
1.教育内容的挖掘和细化。教育内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需求。在教育内容的挖掘和细化过程中,应当集中探讨的主题包括“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平等尊重”、“交流互鉴”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融入到课程大纲之中,而且贯穿于具体的每一堂课之内。同时,增加案例教学,推广智慧教育,充分发挥网络互动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2.课程形式与手段创新的实践推进。针对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模式、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应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形式和开展相关活动,如组织校际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实践等。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拓宽应用场景,构建模拟法庭和在线诉讼平台等,在加强“教化、引导、监护”作用的同时,也能开启科技教育的新视野。
3.全体师生参与的共建贡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
在教育中让全体师生都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并吸收和分享最优秀的思想和意见。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全体师生的权利,保障自由发言和合理表达,建立互信、互相尊重的良好氛围,从而拓展教育的社会影响。
五、结语
民族团结教育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对于维护各民族团结友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紧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运用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提高他们的民族素质和责任意识。民族团结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5).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人民日报.
2.《中小学德育教育活动指南》. (2020). 教育部.
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
4.贺卫东. 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6): 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