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儿童自杀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受到高度关注。对于边远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由于父母祖辈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而且许多孩子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父母几乎是处于零沟通状态,加上人们普遍缺乏关心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识,一些平时在人们眼中表现良好的孩子却做出一些疯狂举动的事情时有发生。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孩童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极易在心理、生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很多偏差性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突出表现
据了解,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的频率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不良心理倾向最尖锐的是忧郁心理,主要表现是沉默寡言,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较少沟通;情感封闭、情绪低落、整天抑郁寡欢;严重者表现出一定的病态:食欲不振和睡眠困难;应负突发事件能力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青少年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感到无助,往往缺乏安全感,此时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比较敏感。
还有一些青少年在精神感到痛苦、心灵受到伤害时很少能得到他人的情感温暖和帮助,以至于走上社会后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不敢与别人交往.长期蒙受着自卑、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异常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家庭问题、学校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从家庭方面来看,农民,特别是偏远贫穷落后地区的农民生存状况较差,迫使他们不得不外出寻生存和发展机会。但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缺乏技术特长,因而打工的收入也很微薄,除了维持自身开支以外,结余不多。于是,他们往往常年、甚至几年不回家,难以与自己的子女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由于忙于农活或其他生计,有时力不从心,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作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也多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之类的本身就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意识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代教育”,双亲对留守儿童若亲若离,容易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即使是父母,返乡后也不与学校联系,不参加家长培训;缺乏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失去了学习上很好的监督,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有些甚至出现迟到、不交作业、撒谎等现象。如果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那么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还有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
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从学校与社会制度方面来看,竞争激烈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使得不少农村青少年坚定了一个信念:唯有考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刻苦学习成了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黯然失。没有任何业余活动、过度学习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压抑,成了学习的机器。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在农村地区缺少严格的监管,一些庸俗、低劣、暴力、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师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及途径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完善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对
子女的直接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委托老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老师更容易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构建学校监护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学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或关爱电话,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更多留守儿童在寄宿学校读书,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具体通过以下几方面在学校教育方面来实施。
(一)引导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如果能在同龄人当中结交一些玩伴就可以排解他们的孤单情绪。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体生活,个体成长与团体发展息息相关。要面对全体的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只有在活动中他们才能学会互相帮助,与人相处,与人交往。通过一定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各种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从交流和沟通中到温暖。例如把优秀学生与他们编在一起或同桌,建立“兴趣小组”、“学习小组”,并将此类活动推向生活领域,让大家能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不再孤独、压力和不安全感。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自我体验和认识,以提高爱心。
(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挖掘儿童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到他们的智能强项,使儿童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形成良好的自我辨别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平时的交谈中潜移默化地帮助这些特殊的农村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他们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完美无缺。相反,经受挫折和磨难洗礼后取得的成功,才具有更高更深远的价值。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搏击人生的远大理想、勇气和坚韧的意志。
(三)鼓励留守儿童,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
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要鼓励他们发表内心的看法,让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向老师们诉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觉得教师很关爱他们。学校还应帮助留守儿童定期和远方的父母通电话,让他们觉得父母就在身边,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
(四)健康教育
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为农民工家长提供适合、便捷、有效的家庭教育资源。完善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全面提高生活教师的素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努力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
参考资料: 杜德栎、曹汉斌《简明教育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