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
从学习动力、人际沟通、自我意识、生活调适和应对方式5个方面测查了来自湖北、河北、浙江、北京8所学校2016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发现:高中生在前述5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一、二年级学生(P<0.001)。进一步分析有关资料,可以清晰地呈现若干问题:
在学习动力方面
33%的人缺乏合理的学习计划,70%的人把上大学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45%的人学习很少感到快乐,69%的人认为“考不好无颜见父母”,75%的人遇到考试过分紧张,29%的人觉得考试压力可怕,20%的人认为“成绩好主要靠运气”,78%的人认为“考试失败是因老师出难题”。
在人际沟通方面
14%的人认为自己不受他人欢迎,73%的人很少主动与人交往,26%的人不能与父母坦诚交流,74%的人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78%的人“难以宽容老师的错误”,70%的人不希望老师太关心自己。
在自我意识方面
82%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缺点,78%的人认为“青春年华是痛苦的”,71%的人不善于自我表现,37%的人自卑,80%的人从不会奖励自己,74%的人不能控制自己情绪。
在生活调适方面
14%的人不适应现在的校园生活,76%的人常因做梦而失眠,78%的人难有好心情,79%的人觉得生活灰暗,75%的人穿衣喜欢赶时髦做追星族;78%的人迷恋网络中的虚拟社会。
在应对方式方面
18%的人不能采取直接行动解决困难,43%的人不习惯制定一个行为计划,32%的人不能阻止自己太匆忙处理问题,14%的人在受挫后不能汲取经验教训,40%的人有情感冲突不会向人倾诉,8%的人受挫时借烟酒消愁,11%的人常求神拜佛。
研究发现高中生心理健康5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关注。这些问题均非医学上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而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疑惑和精神烦恼,可以通过各种心理应对方法和教育措施得以预防和消除。
研究提出,对高三学生要特别关注,宜从高中一年级,开始系列化的心理辅导或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适当缓解高考压力,指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以及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兴趣,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总之,从考生的学习动力、人际沟通、自我意识、生活调适和应对方式5个方面入手,完善其心理结构,创设内外和谐的心理环境、优化学校—家庭—社会整合的心理资源,将是帮助考生应对高考的治本举措。
孩子们有心事
长期的心理门诊工作,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近年在心理门诊就诊的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4.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因素在哪里
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因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位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她感到很难适应,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百名之后。还有一位男生也说,自己平常成绩不错,有时还可以指导同学,但总是临近考试就开始紧张,怕考不好,越是考试临近就越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要么被迫中断考试,要么就是成绩不好,后来竟到了一听见考试二字就恐惧的地步。
还有些中学生表现为厌学。目前中学生中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说:每当看到或听说有人考试作弊,却取得好成绩时,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觉得认真学习不如投机取巧,况且学习好的同学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同学却人缘挺好,常常受到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这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和压抑,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行为等不健康的反应呢?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
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当外部要求过强,以苛刻的外部行为做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们的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伤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如果孩子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
重视心理教育,为孩子减压
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案例很多,但却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引导,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要减轻中学生的这种压力感,首先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