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教案例文
  初中散文教案例文:
  摘要:散文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积累优美的词句,发展语感,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吸引他们揣摩散文的构思和艺术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散文的线索教学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意境赏析是“画面再现”和“寄情于境”。要积极组织学生赏析散文的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自然美、含蓄美和音乐美。要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关键词:散文;特点;线索;语言;意境
  散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能够起到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感情操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线索与思路的分析,能够启发学生揣摩散文的构思和艺术技巧,从而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散文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初中的散文教学。
  一、抓住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素有美文之称。它融合着自然美、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做到形散神聚,和谐统一。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的主旨)。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
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强调线索的:“启行之词,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膢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内义脉注。”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的主旨。
  《腾野先生》从结构上看来,似乎是一篇很“散”的散文。*一开头就以冷嘲热讽的笔触描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写了“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人们待“我”如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一样的稀罕。但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伟大品格有关:中国留学生醉生梦死,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而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却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对中国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同情;一般日本人对来自弱国的“我”怀着“物以稀为贵”的奇异心理,而藤野对“我”却是特别关切,给予不倦的教诲。这篇短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20年,大小事件10多件,人物众多(“我”、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教员、日本的“爱国青年”)。作品中的记叙和抒情,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设置、开展的。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自己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将繁多的题材和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从而突出了*的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线索的作用,并通过精心的提问设计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就把握了全文的思想意义和协作特。
  散文的结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就以母亲为线索,按年代先后,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有的寄情于物,如《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听潮》就是以海潮的景变化为线索;有的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变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的线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构思线索。这样,散文的线索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审美”和“取义”的重要途经。
  三、品味语言,明其特
  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类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种类型的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散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茅盾的《白杨礼赞》,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写高原,写白杨,都能抓住其特点,运用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
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扣
  挠,对抗着西北风”。着墨不多,但把白杨树高大、坚强、挺立、奋发向上的特征都刻画出来了。作者遣词造句精炼形象,饱含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海滨仲夏夜》是这样写霞光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明确这样写出霞光的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具体感受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又如《听潮》是这样写海潮的:“波浪轻轻吻着岩石”,“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海熟睡了”,“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海以人的灵性、资态和动作。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潮水的涨落比作
是人的酣睡、苏醒、愤怒,用人的神态动作写海潮的情态,就显得更为生动、逼真,读者也就会由此而感受到大海具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和一种雄壮的美。同时,作者描绘大海的不同情状,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这样,就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四、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之中,创造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叙事散文,作者往往在叙事之时,借用景物点染,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融入其中,从而构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井冈翠竹》的意境是是这样的:“下山去了,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绘形绘神——写井冈山翠竹这个自然现象,就是为了以物喻人,歌颂井冈山人们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雄伟的战斗力。在
这里,竹子的“形”和井冈山人的“神”两者兼具,“景——人——情”三者互相交错,创造出了暂新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流露的情思和作品蕴涵的意象,去洞察生活,去领略历史,去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统一构成,所以散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现画面。画面是由客观物象构成。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层次构成了三大艺术境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的是一幅奇妙的“冬天里的春天”图。在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笑脸,有绿草的气息,有白云的蓝天,有灿烂的晚晴……。作者创造出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艺术境界。分析这些作品所展现的画面,就要讲清画面中各种物象的特,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冬天里的春天
  二是以情析境。即恰切分析作品中因鲜明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感情基调及所附托的客观物象,并由此而升发出的艺术境界。如茅盾的《风景谈》,表面上是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的感情基调就是赞美以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
安儿女——他们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作者所托付的客观物象就是所谈的六个风景片断——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园即景、北国晨号,除一个作为“序曲”外,其余五个都是写延安。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写沙漠风光开始,对延安的挚爱之情又由一幅幅“风景”画面逐步加深,这样就升华出了精湛的艺术境界。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中淡雅的调不仅是全文景物描写的调,也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反映。当时作者心理颇不宁静,他憎恶黑暗现实,但又无能为力,只有将自己的心头的愁绪融入荷塘月清幽美丽的境界中去。作者要与荷花为伍,与明月同光,这就是作品的深刻寓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荷塘月”只是作者所托付的客观物象,而借“花”抒怀,借“月”言志,才是作者的思想真谛。
  优秀的散文固然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也常常在展示心里波澜的同时,运用点精之笔,点出*的主旨。如杨朔的《荔枝蜜》,描写了作者由不喜欢蜜蜂到喜欢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作者在歌颂蜜蜂的同时,想到了在田里分秧插秧的农民,说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的蜜。”这就是揭示文眼的点精之笔。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文眼的作用是表露意境的深邃——作者以写蜜蜂来写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歌颂他们的辛
勤劳动和奉献精神才是作者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