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读后感多篇
徐志摩读后感1
最近有缘在图书馆到一本《徐志摩传》。扉页上有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当我看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再别康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我感到世间竟会有如此巧合。在《再别康桥》诗最后的一节中诗人是这样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名片的设计 尽管他才华横溢,当他在世上只待34春秋的时候,意外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村造句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诗文中最出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的作品。尤其是爱情方面,古今中外执著不渝终身高颂爱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来不顾一切地追求,并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徐志摩为追求浪漫的爱情而离婚,为此和恩师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在封建
礼教的压迫下,在众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执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流鼻涕食疗
然而,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那种浪漫的带着唯美的彩,由于脱离了客观现实,犹如空中楼阁,每一次总是以诗人终于没有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而告失败。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更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没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缤纷的云彩的命运。
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头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觉。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中国作家。尽管在他身上也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旧文人那种脱离现实超理想主义的气息,但在客观上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徐志摩是一个天才。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
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徐志摩读后感2
一段凄美传奇的爱情故事总是能让世人铭记称颂,不管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流传于世与人们对纯粹爱情的向往是分不开的。我也不免流于俗套,对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恋故事真真是恋极了!因此我从不放过任何能了解这段故事的机会,从早先的听说,到后来的《林徽因传》,再是她与他的作品,但是终究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感觉,如雾里看花,云中看月,我是一定想探个究竟,所以当我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不免兴奋,今日总算是看完了,终于是对这段徐林之恋有了些了解,除此之外,却也多了些其他的想法,细细道来。
我所读《徐志摩传》乃韩山石老先生所著,对于韩老我只是听过其名,却从未读过他所写之作品。这本书虽是个人传书,却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可谓新奇,效果却也奇佳,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虽然书中分篇独立,但是全读下来,诗哲生平却也一目了然,相对于传统的人物传记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喷气式飞机
在人间读后感 此书内容详实,所述历史几有可考之处,相对于之前我所读之《林徽因传》,这本书则更为人可信,韩老的严谨也让小辈不甚敬仰。此书也绝大多数的笔墨不是在徐林之恋上,多讲徐志摩生平所做之事所交之友,看书时更像是置身其中,看到的是近一个世纪前的种种画面。我却也无憾之处,从书中我认识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徐志摩,而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中的男主角,也让我更加明白为什么徐林之间会有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无疑使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文坛上最璀璨的新星,他的才气让太多的人折服。然而让我更为赞叹喜爱的是他的性格和处世之态。他在文字上的骄傲,在交友中的温和,在生活中的率真,在爱情中的稚气和执着,这些都让我太喜欢他了,我觉得我跟他有相似之处却远不如他,他就像是我最希望成为的却没能成为的那种人,所以我想如果我跟他生活在一个年代里,我也会毫无疑问的爱上他。鉴于这种种的种种,再加上林徽因的那一份温婉骄傲和豆蔻初开时的懵懂,那一份令我心醉神往的徐林之恋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明白了。
除了徐林之恋,这本书让我收获了其他的东西,也使得我的思想有所提升。在作者将志摩之人生娓娓道来之际,我看到了那个世纪的有志之士们的生活状态,虽说不至于是当头棒喝却也有鞭策之用。一如胡适王赓之徒,哪一个不曾留学归来,当他们十六七岁便漂洋
过海求学在外,想想现如今的我们十六七岁都在干什么,便不禁自觉汗颜。那些同徐志摩一样被历史铭记之人,无不走在历史的最前端,刻画着一段历史的痕迹。不论教授作者,亦或是在校学生,他们游历讲学,办报出刊,谈论国事。着眼今夏,我想不必说一堆学生聚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诵读文章了,就连看新闻联播都成了一件可笑之事,就更不会多有静心创学之类了。这样的一种境况与改革开放之后重理抑文不无关联吧!用更为激进的一种观点来说,这未必不是历史问题。现今社会下的浮夸与冷漠,大多数的人都矛头直指,可是在利益面前,连这整个国家都有所偏向,又有多少能够坚定的坚守原则呢,也许我的说法过于激烈了,但我却认为不失其理,我们是真的该好好的反思一下了!
韩老的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讲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历史,而是那一个时代文人的历史啊!
徐志摩读后感3
今天晚上读了徐志摩传,感慨颇多,想抒发自己的想法。
徐志摩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终其一生,在各地奔波,像一只永远不能落地的鸟儿一
样,唯有不断地飞行,美国、英国、德国、印度、上海、北京、浙江等等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众所周知,徐志摩最后死于空难,而在此之前,好友韩湘眉张歆海夫妇曾劝戒他不要搭乘飞机,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他这样回答他们:没关系,I ALWAYS WANT TO PLAY 。或许他不仅希望搭乘飞机在空中翱翔,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起飞罢了。
他是新月派的创始人,是狄更生和梁启超的爱徒,是泰戈尔的一生的挚友,他在英国拜访了当时英国的名士,哈代、嘉本特、惠特曼。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英国女作家曼殊菲尔,并在生前见到了最初来到英国所要追寻的罗素,正是与这些名士的交往使徐志摩从精神上脱胎换骨,让他从一个对政治极感兴趣的青年转变成了一个爱文学爱写诗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也永远的记住了徐志摩。
或许大多数人知道他一是因为《再别康桥》,二是因为他与林徽因剪不断的爱恨情愁,与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徐志摩风流倜傥,与两位才女自由畅谈,而却忽略糟糠之妻张幼仪,但我却最喜欢这个女子,她隐忍,坚强,孝顺,是中国妇女的代表。在于徐志摩离婚之后独自一人抚养幼子,在徐志摩死后为公公料理后事,这该是怎样的一位女子才能做到这些啊!
要求的英文
离婚之后,她一直孤身一人,不是没人追求她,民主同盟创始人罗基隆曾狂热的追求过她,而她在53岁时才在香港与医生苏纪之,婚前他增写信给儿子征求意见,儿子在信中这样回复她: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而正是儿子这封信抚平了徐志摩辜负张幼仪医生的伤痛。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幼仪在晚年曾说这样的话:“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在我看来,她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徐志摩终其一生能得到这样一位女子的爱也无憾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