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到更多《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
第一篇:《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所以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第二篇:《人间词话》读后感
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王国维老师的著作《人间词话》,感触颇深。尤其是于涟老师讲的那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当我看到这句的时候,文字里隐藏着一股直击我灵魂深处的力量,震撼我的心弦。每每合上书,“无娇柔妆束之态”这句话总是让我惭愧不已,我咀嚼着它的真性情,品尝着它的甘美,回味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也是于涟老师一生作品最真实的写照,它生动地诠释了王国维老师对待文学的真诚和率性。“无娇柔妆束之态”也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和领悟的朴素真理。
王国维老师说读书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非指读书,因其还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如何解读这句话,我认为需要阅历,更需要年岁,此当意会,难言传。古代爵位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大推境界,并以”国家不幸诗家幸”开释苦闷,为我们的人生开辟了新的方向,我们对于美好以及诗意的向往全然有了更好的寄托。这本书句句箴言,虽
着力于词评,其美学观点却普适于文学艺术各门类。所言独到、犀利、通透,常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惭愧的是本人诗词积累过于有限,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不过此书值得多次品读,定有更大的收获。我认同书中对屈原、杜甫、陶渊明、李煜、苏轼、辛弃疾、纳兰容若的评价,我也很欣赏这几位诗人、词人。作者言必谈境界,这几位的诗词即胜在境界,而其境界非“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而不能及。余虽不能词,但喜读词。诗品在神不在貌,在骨不在表。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若无景无情无境只知一味仿效,写出的东西无异于东施效颦。
雷电王座轻轻合上《人间词话》,情景交融,整个诗词长廊中辨析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之工,不在人力,而在此情此景此乐此哀也!读王国维先生的文字,受益匪浅,只是学识、阅历有限,不能细细品味,今日暂且浅尝辄止,他日再来细嚼慢咽。每位词人、诗人各有千秋,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之处,他们或内敛含蓄,或豪放旷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读透此书,须得烂熟五代至清的各家词作,可惜吾不能为也,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皮毛尚未及也。但我坚信“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相信经过不断的仔细回味与思考,我对《人间词话》也能拥有更深的理解。新时代的我们,需得牢记祖先的文化传承,将古代文化与文学不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递给子孙后辈。
卖痴呆词第三篇:人间词话读后感
读第一版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平息、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词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例如王伟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谓之“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写境,次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这,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
学术知识如是,人生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寻、追求人生目标,先迷茫、后奋斗,继而反思,最后达目标,然后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追寻。人生目标并不唯一,但无论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织着矛盾、执着与喜悦。用王老的话: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现在处于上下求索的阶段,或曰“潜龙勿用”。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乘千里风破万里浪。
第四篇:人间词话读后感
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人间读后感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
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