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桌面壁纸动漫【译文】
春天的江面浩渺无边,我目送着扁舟驶向远方,直到被江岸的树梢遮断。无边的愁云聚拢上来,风帆渐行渐远,像小小的沙鸥飞向天边。可恨那红红的夕阳还有一竿高,为什么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赏析】
分析一首诗词,首先应从题目入手,《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紧接着就可以分析词义。词义的理解可以抓住关键意象进行分析。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
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由此可以大概出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为一片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的景象。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体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阅读思考】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解析】这道题考核的是场景分析概括。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会告诉学生做题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得出,总体可概括为:“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细节分析可先抓住特定的意象,在具体分析。通过“扁舟”“过林杪”“布帆”“沙鸥小”等意象,我们可以得出“(词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最后“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因此,这道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前四句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感到愁云惨淡,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参考答案: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
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这道题考核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面对这样的题,我们告诉学生,先审题干,分析题干,抓出“题眼”。这道题要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我们不妨以问答的形式来回答这道题。
Q:友人已乘舟远行,词人为什么还在江边迟迟不离去?这体现出词人什么感情?
A: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渲染了不舍之情;
Q:这时,天边愁云如积,词人一直看到帆船比沙鸥还小。这又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A: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
Q:最后此人为什么会发出“怪人催去早”的情感?
A: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
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延伸阅读】 关于送别诗
一、产生原因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二、常见思想感情
情感特殊符号快捷键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依恋,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2:诗作内容以叮咛、安慰、劝勉、鼓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离职图片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3:表诗人志节。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
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4: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让世界充满爱演讲下载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3、送别常见意象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长亭、 南浦、杨柳、柳絮、草、山、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黄昏、月夜、清晨、杜鹃、大雁、寒蝉、杨花,秋 、明月、孤舟、流水、子规、兰舟、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等。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雨送黄昏花易落“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3、歌曲(唱歌送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朝闻游子唱离歌”(李颀)“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二)时间意象
1、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2、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1、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2、南浦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其它意象:子规、“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1、杜鹃(子规)
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起句写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2、芳草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四、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诗歌欣赏五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
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译文】
【赏析】
分析一首诗词,首先应从题目入手,《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紧接着就可以分析词义。词义的理解可以抓住关键意象进行分析。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由此可以大概出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为一片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的景象。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
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体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