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
韦德臂展生平简介 简单介绍泰戈尔的生平,给大家一个总体的映象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 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学法律,兴致索然,改入伦敦大学学英国文学,并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901年在对谛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一九二一年发展成为“国际大学”)。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5年结识甘地。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愤而放弃英国政府封他的“爵士”称号。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控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深信祖国必将获得民族独立。同年八月七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去世。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作品简介 分别从早期,中期,晚期介绍其作品。时代背景,诗人成长印记,作品特点
各阶段创作背景简介
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
  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
郭沫若简介
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各阶段作品(个别简介)
《素芭》
是对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的怜悯是本小说的主题之一。素芭不会说话,因而备受歧视,
而且很孤单,出嫁之后即遭抛弃,结局十分悲惨。作者用细腻温柔的笔触描写了素芭的美丽动人,而越是如此,越凸显出了男与女,健全与残疾之间的强烈的不平等
《戈拉》
表达了印度人民渴望独立与自由的愿望,揭发了殖民主义的罪行,激发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它还批判了那些崇洋媚外的洋奴和不肯脚踏实地、切实做点工作的知识分子,批判了种族主义、复古主义和歧视妇女的错误思想,而且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孟加拉社会的风貌。(主人公戈拉和维纳耶是一对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因一次偶遇结识了梵社成员帕勒席一家。在与帕勒席先生及其女儿们的交往中,戈拉和维纳耶本真的天性和人生道路发生了分歧。维纳耶受到拉丽妲的影响,不顾宗教教派的重重压力和障碍,与拉丽妲实现了人生的结合。戈拉执著于维护传统印度社会的尊严,在乡村旅行时目睹殖民统治者对民众的血腥镇压,义愤之下的反抗使他遭受了牢狱之灾。出狱后他的宗教狂势更加不可遏止,甚至因此拒绝苏查丽达的吸引,走上极端的宗教献祭之路。但身世之谜的揭开,爱尔兰军官之了的身份使戈拉最终认识到宗教教派隔绝的虚幻,认识到真实的印度和自己真实的人生,并重获了自己的爱)松鼠教学设计略提一下
《飞鸟集》
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摩克多塔拉》
剧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是20年代初,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众示威,工人罢工,农民抗税,以及不顾重大伤亡而对暴力镇压英勇抵抗的运动,此起彼伏席卷着幅员辽阔的印度.同时由甘地所倡导的"用和平与合法手段来获取自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有了蓬勃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殖民政府惶恐不安,宣布众组织非法并予以取缔,采取残酷的镇压手段,以图扼杀人民渴望独立的愿望.民情激愤.泰戈尔是殖民地人民觉醒的目击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61岁的泰戈尔写出了《摩克多塔拉》这个剧本。(泰戈尔诗人在剧本里发出愤激的宣言:帝国主义统治机器必被摧毁,被奴役的印度——被闸住了的瀑布——必将获得解放的坚定信念。)
大尺度电视
《吉檀迦利》略详 首先是简述,然后讲解第47首,希望通过这首诗的讲解让大家对《吉檀迦利》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最后从泰戈尔凭借《吉檀迦利》获诺贝尔奖,其文学思想为何为西方所接受的角度讲述
简述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赛尔号蒙塔,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1911年,泰戈尔50岁,中国人所谓的知天命之年,他从三本诗集《奈维德雅(奉献)》、《克雅(渡河)》、《吉檀迦利(献歌)》,以及其他散章中选取了103首,亲自译成英文诗集《吉檀迦利》。北京的春节课件
第47首讲解
“1.整晚等他不见,又怕清晨他忽然来到我门前,而我却沉沉睡去。啊,朋友,给他留个门儿——不要拦阻他。 
“整晚等他不见…”,整晚迎候着神秘事物的到来,而一直不见其现身。一夜漆黑之中睁着明
亮的双眼在盼望。显然,这是个能在夜里醒着的人。对于在时代的苍茫暮中能一直保持精神迎望的人,世界算什么,只要神和内心的如期到来。可是,这个追求神秘事物的人或许太疲惫了,他一心外鹜,忽略了内心的另外一条隐秘的道路。于是,在举世欢腾、白昼降临之际,自己却又悄然进入了梦乡——这是所有精神追逐者的共同命运。他们总是与这个世界背道而驰,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依凭一己的信念来对抗这个现实的巨灵、俗世的洪流。
  “啊,朋友,给他留个门儿——不要拦阻他。…”即使睡觉,精神也是敞开的,即使内心疲惫也要保持精神的畅通,即使在白昼里也要保持夜的警惕,“不要拦阻他”,“他”是无边界的,是铺天盖地的,只有内心死亡的人,才会堵住神秘芳香的道路,但人的心灵是如何的柔弱,而疲惫又是那么地深刻:   
2.若是他的脚步声没有惊动我,请不要唤醒我。我不愿意小鸟嘈杂的合唱和庆祝晨光的狂风,搅扰了我的睡梦。即使我的主突然出现在我门前,也让我无扰地睡眠。 
睡眠和沉默一样是与世界的某种妥协,是一种生理的休息,又是一种将精神的火焰暗藏的行为,况且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条到达神的道路,这是时间的宿命,所以——“我不愿意小鸟
嘈杂的合唱和庆祝晨光的狂风,搅扰了我的睡梦”      本来,心灵富足的人是不需要外界援助的。但人的力量又那么地弱小,内心的疲惫又那么地超乎想象,而人的理性,在所有神秘事物面前又是何等地微贱,所以他很快就被睡眠覆盖而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