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应用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骈体文的特点,学习对仗、藻饰、用典等语言技巧。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分析文章写景的层次和技巧。
2.通过文脉的梳理和典故的把握,理解作者传达的复杂感情。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反复品读,感受文字中的山川景物之美。
2.鉴赏语言的华丽典雅和音韵之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滕王阁序赏析1.诵读千古名句,感受古人的文采风流。
2.学习古人“穷且益坚”的品格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本文是千古名篇,骈文中杰作。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使之非常适合诵读;而讲求藻饰、多用典故的特点,又使文意显得有些艰深。所以建议在疏通文意基础上采用朗读教学的策略。建议课时:2-3节。
(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5课滕王阁序
(重庆市第三十中学赵蓓)
1.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必修二的古代散文,已经初步具备了赏析语言、品味意境、把握情感的能力。《滕王阁序》是经典骈文,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理解困难,所以除了要让学生把握字音、诵读把握准节奏、疏通文意,理解典故之外,还要放在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2.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可以采用学生自读、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的方式,既要注意艰深词语和典故的理解,也要注意重点实词(“故”、“尽”、“属”、“即”等)、虚词(“且”、“矣”等)的掌握。
远离烟草(2)梳理文章结构。可以结合朗读教学法进行,通过段落内容的梳理概括促进朗读的开展,进而促进背诵的达成。文章大体按照赞地灵人杰——赞山川景观——抒人生感慨——叹自我身世的脉络推进,在结构的整体观照中,理解作者年纪轻轻却“人情练达”的聪颖,理解他将应酬之作巧妙转换为抒情之作的匠心独运。(教学重难点)
(3)把握作者情感。主要通过文章第四、五、六三段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和典故的运用把握作者复杂情感。典故的使用,实际上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其中的典故,大致分为三类:表达高远志向类(如“请缨”“投笔”),感叹怀才不遇类(如“冯唐”“李广”“贾谊”“梁鸿”),表达运舛志坚类(如“贪泉”“涸辙”“北海”“桑榆”)。作者命途多舛却敢于正视现实、乐观进取的精神得到充分展现。(教学重难
点)
(4)了解骈文特点。可以布置学生查资料,也可以有老师提供资料,让学生对骈文这种文学样式有一定了解。但更需要加强诵读指导,在诵读中领略骈文的形式之美、语言之美、音韵之美。
3. 教学方法
(1)诵读鉴赏: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朗读,采用范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培养诵读感知能力。
(2)讨论探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分析感悟,总结规律。(3)点拨指导:展开联想,拓展思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文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句,疏通文意。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一副对联写尽江南三大名楼,一片序文流传千古风
韵。滕王阁因王勃而知名,王勃因滕王阁序而永恒。王勃凭借凌云之才情,写景细致生动,如在目前,抒情感人至深,引人共鸣。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覆盖全文),注意体味骈文句子节奏。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疏通字句。
2.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五)课时作业(
选择题可使用答题卡作答)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豫章故.郡(旧的)
著述等身(2)台隍枕.夷夏之交(倚,据)
(3)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
(4)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县令)
(5)俨骖騑于上.路(高)
(6)披.绣闼,俯雕甍.(开;屋背)
(7)川泽纡.其骇瞩(迂回曲折)
(8)舸舰弥.津.(满;渡口)
(9)声断衡阳之浦.(水滨)
(10)彩.彻区.明(日光;天空)
3.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渔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苹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②精益.求精
B.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MA方式
C.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②既克,公问其故.
D.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则智者尽.其谋
答案:A(A:更加  B:属于,是;通“嘱”,嘱托    C:旧;原因    D:全部;全部
用出)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鉴赏名句的华丽典雅和音韵之美。
(二)反复品读,感受文字中的山川景物之美。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
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
极欢而罢。阎公为何听罢词句,态度会有如此变化?就是因为王勃能摆脱一般骈文模山范水的窠臼,融入真情实感,真正做到了文情并茂情景交融,所以才流传千古。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拜读这位才子的绝世之作、绝笔之作。
(二)名句研讨
师生共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千古佳句魅力何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特明确:
1.对仗工整
教师引导:诗歌“三美”虽然是构建于现代新诗基础上的特点,但古诗也一样。有人评价《滕王阁序》是一首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能从“绘画美”的角度来探讨吗?
2.彩美:
①晚霞——天幕,冷——暖调对比鲜明;②景深角度:天空高远,长河深远,立体空间开阔苍茫;③动静结合:孤鹜飞——秋水静;④拟人手法
师总结: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可以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三)反复品读,感受文字中的山川景物之美。
1.学生再读文中写景佳句,交流探讨。
产品用户体验设计师问:还有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品味意象、描述意境、赏析手法
示例:(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上句设淡雅,下句设浓重,在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运用夸张突出楼之高,水之深。“翠”突出了层峦颜鲜艳悦目。“飞”字化静为动描绘出阁道如鸟之欲飞。
2.总结王勃写景“四美”
(1)彩变化之美
(2)远近变化之美
(3)上下浑成之美
(4)虚实相衬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