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研究综述
图形终端常言道:“审题度文”。唐才子王勃英年早逝,但一篇华丽乐章《滕王阁序》却使他在文学史界的生命之光永亮。打开中国知网,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滕王阁序”,瞬间,研究作品满目,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挨一个的巨人的肩膀--我丰富的取材仓库,选择下载频次高的10多篇文章进入我的素材下载行列……我有点沮丧地发现作业的完成路上有条拦路虎---自己无法在剩余时间内把所下载素材一篇篇去审视、研读,思考再三,决定就我刚看过的三篇解读文章作为本篇研究综述的素材,素材匮乏的问题似乎明显,或许还伴有少许的偷工减料。但换一个思考角度,方法、途径终为目的服务,此次作业根本目的应是研究综述书写技能的获得,所以,虽素材少了些,但就效果而言,我相信是异曲同工的。
首先,三篇解读文章,或许是写作者不同,拥有的思维方式不同,擅长研究的领域不同,致使写作角度截然不同,准确来讲,应说彼此无半点雷同。那么,接下来我将如何续文,不谋而合地思路就是对三篇解读文章分别综述,最后收尾总述。
陈老师的(《滕王阁序》成文经过考述),观其摘要:“王勃的《滕王阁序》到底作于何时?自五代以来有14岁、19岁、22岁、26岁(均以虚岁计)多种说法。从《王子安集注》理出9篇文章一首诗:王勃犯事后回到家乡3篇、南下省父途中6篇1诗。按文中可查年月排列,从中可以清晰地窥见王勃这两年间的荷花的简笔画
心路历程:内疚、自责又渴望“复旧职”;在《滕王阁序》中表述的感情乃至文句,在南下第1、第3、第4文和诗中就已经成型了,所以到滕王阁后能一气呵成。9篇文章可确证:王勃南下省父经过南昌的时间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是年26岁。从作者原始文本求证毋庸置疑,历史的迷雾应该澄清。”摘要,可释义要点摘写。纵览全文,不过是摘要主线的枝节增添,其它似乎没涉。
顾农教授的(《滕王阁序》答疑),全篇以问答结构成文,主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对《滕王阁序》这个标题的质疑。回答这个问题,顾教授从简称还原的方法入手:《滕王阁序》是后来的简称,形成这一简称还比较早(《唐摭言》卷五);原来的标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属于饯别序。接着顾教授分析了由原标题演变为现简称的合理性:饯别序中有若干作品兼有诗集序和赠别序的双重性质,例如《滕王阁序》,加上约定俗成,现在的简称也是合理的。另一个问题是就王勃当时年龄和诗文中部分文句所含人生阅历不符,对他是否有点无病呻吟、为文造情做法的质疑。回答这个问题,顾教授认为这个问题问的有
水准,并说《滕王阁序》中更多的篇幅是用来抒情,这些内容应分两个部分、两个层次来把握:一大部分是代替他父亲抒情(其父因其牵累仕途坎坷的一生),一小部分是抒他本人的情。还拿出原文具体段落文句对号入座(勃抒己情:原文第4自然段;勃代父抒情:原文第2、3自然段抒情部分)。
况老师的(《滕王阁序》的语言艺术赏析),文章试图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滕王阁序》表达上的特
。观览全文,清晰富有条理。文章从四个大方面将骈文《滕王阁序》与一般散文比较:一是关于对偶 ,对偶的基本方式又可细分为三种:1.使两个句子在结构上互相对称,包括上下联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以及上下联内部一致的句子结构等;2.用同类概念在句中互相对偶,涉及的是古近义词的甄选与使用;3.用不同的彩对偶,经典的例子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并引用了名人高尔基的话: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高尔基:《苏联的文学》)
二是关于句式及其语法特点。首先况老师从骈文句式的一般规律切入: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认为王勃的《滕王阁序》继承并活化了骈文句式,句式随感情而变化,外现为“四四”式、“六六”式、“四四四四”式、“四六四六”式、“六四六四”式、“七七”式、“三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三”式、“七四七四”式、“四七”式等。接着就《滕王阁序》与一般散文语法特点的一些不同,粗略分析了《滕王阁序》中语序的变换和句子成分的省略情况。其中,语序的变换又可细分为2类:1.谓语置于主语前面(谓语前置);2.宾语置于谓语的前面(宾语前置),句子成分的省略则包括略主语和略谓语两种情形。
三是关于平仄。我想说,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平仄”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为普通话的二声属于仄音,
三七的作用和功效这明显是声韵知识板块的低级错误,因此,这里我呈示一下“平仄”的相关释义:诗中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普通话中的汉字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盛、去声,阴平和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可用拼音声调来辨认字的平仄。言归正传,况老师认为《滕王阁序》在音律上很有讲究,不失骈文的风采,并结合一小段文句详细分析所用平仄:就一联而言,上句最后的节奏点与下句的第一个节奏点相同,即平接平,仄接仄;最后的节奏点与下句的第一个节奏点相对,平对平,仄对仄。就两联而言,上一联最后的节奏点与后一联的第一个节奏点相对,即平对平,仄对仄。在语音上,王勃运用这样的规律,使平仄在规定的位置交错出现,从而使文章富有音乐美、别样的艺术特效。
四是关于词汇。况老师认为如果谈论《滕王阁序》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绝不能跳过两点:大量用典和使用丰富的词汇。并且从修辞角度看,有的用典往往包含多种表现手法,极富表现力。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既是用事用典,又是对偶,还是借喻。丰富的词汇方面,况老师从写景和抒情两个维度分别举例佐证了王勃《滕王阁序》中词汇使用的丰富,还提出王勃用词的创新,如“胜友”,如“高朋”,如虽脱胎于北周文人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却意境迥殊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就一篇文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相信。这篇研究综述虽仅涉及三篇解读素材,但迥异的解读思路可从短小行文中窥见一斑。当然,这也可以说是解读文章时创新思维的很好展现。
原解读文章见于附带素材文件夹
描述大笑江湖 主题曲
[←1]
三篇解读文章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良运的(《滕王阁序》成文经过考述)、扬州大学文学院顾农教授的(《滕王阁序》答疑)和1983年发表于杭州师院学报第三期的、况彩霞的(《滕王阁序》的语言艺术赏析)
>滕王阁序赏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