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2019年(17)
(总分150,考试时间120分钟)
选择题
1.  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感情。以下意象中,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    )。
A. 明月        B. 大雁
C. 菊花        D. 芭蕉
2.  教学《荷塘月》,教师设置教学目标“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皖西大裂谷
A. 介绍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
B. 了解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写作顺序
C. 小组讨论所选取的重点景物意象
D. 体会作者的其他文章的创作风格
3.  教师教学《游褒禅山记》时,讲到这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具有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的特点。教师举出以下示例,请学生出与《游褒禅山记》具有相同特点的文章。下列文章符合要求的是(    )。
A. 《小石潭记》(柳宗元)
B. 《醉翁亭记》(欧阳修)
C. 《登泰山记》(姚鼐)
D. 《石钟山记》(苏轼)
雨巷赏析4.  在教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以下作品不合适的是(    )。
A. 《罗密欧与朱丽叶》
B. 《奥赛罗》
C. 《李尔王》
D. 《麦克白》
5.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专题研究,为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教师给出一些示例让学生分类。下列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 范增数目项王
D.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6.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记录生活趣事,养成每日一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搜集写作素材,阅读优秀的日记体文学作品。以下作品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是(    )。
A. 《狂人日记》
B. 《莎菲女士的日记》
C. 《鲁滨孙漂流记》
D. 《傅雷家书》
7.  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诗词中借代的修辞手法。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结合相关示例进行讲解。下列示例不合适的是(    )。
A.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D.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8.  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后,教师展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并让学生对
比分析两首词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对教师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比分析诗歌作品,提高学生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B. 对比主题一致的词作,深化学生对词作主题的认识
C. 回顾课内文本,温故知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D. 鼓励学生自主对比分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9.  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学习任务的内容。以下为某教师做的笔记,不正确的是(    )。
A. 学习任务2:当代文化参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
B. 学习任务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C. 学习任务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D. 学习任务17:跨文化专题研讨——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10.  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 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 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 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11.  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
“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
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 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
C. 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 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2.  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近几年在优质课评选中听过不少老师讲过这篇诗歌,但大多数老师把时间用在分析“雨巷”“我”“丁香”“油纸伞”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主题思想上。虽说这样的设计并无不妥,但总感觉这样的课过于理性,对文本的解析过于清晰,诗的韵味大打折扣。而赵老师深谙诗歌创作鉴赏的规律,所以他的课堂很注重情境氛围的营造。在舒缓忧伤的轻音乐中,老
师如诗的导语一下子将学生引入了诗的境界:“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响,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多情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接着在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后(课前学生已充分预习课文),通过大屏幕展示两幅丁香的图片,两首描写丁香的古诗,寥寥数语就厘清了丁香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而归总出越是美的东西越容易凋谢的哲理,通过流星、昙花、海市蜃楼、梦等例子加以印证。问题的处理不蔓不枝,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增强记忆力
B. 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很主要的教学方法
C. 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 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13.  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节选),按要求答题。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随笔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
B. 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C. 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D. 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
14.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某教师正在执教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现代诗《雨巷》,在讨论其主题时,学生们有了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说《雨巷》的主题是诗人的内心迷茫和对朦胧理想的追求,并到1927年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内心彷徨为证。有的学生则说主题其实就是作者对心中期待已久的姑娘的朦胧情感、想追而不敢追的痛苦,因为诗人青年时曾爱慕一位叫施绛年的姑娘,并写诗表达对她热烈的爱,而《雨巷》恰恰符合作者此时的心理。更有的同学说其实不过是诗人借助“雨巷”这一意象,进行郁闷心情的自我排遣罢了,诗人写诗时本就没有那么复杂的心理。
  几派学生各执己见,互不服输,这位教师看在课堂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进行了意见的统一也很难说服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就说:“大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今天讨论就到此为止,但课下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网络平台《雨巷——主题大讨论》自主研讨区各抒己见。之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 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 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 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15.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作文 春天来了  师: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反复阅读了《齐桓晋文之事》这篇课文,并且揣摩了部分词语的含义,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这节课我们具体研习一下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论辩技巧。先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齐宣王和孟子,省去旁白部分,让他们面对面对话,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学生纷纷举手)
  生1:我愿意扮演齐宣王。
  生2:我愿意扮演孟子。
  (学生读课文对话)
  师:总体来讲,读得不错,只是在语气方面还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没有同学能够给他们一些建议?
  生3:如果在读齐宣王的话时多一点霸气就好了。
  师:具体一句试一下,行吗?
  (生3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一句)(掌声)
故作潇洒
  生4:如果在读孟子的话时语调起伏一些就更加完美了,因为孟子说理迂回曲折,跌宕起伏。
  师:说得真好,我想问大家,孟子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5:君王要施仁政。
张宇雨一直下
  生6:要有不忍之心。
  生7:保民而王。
  师:其实“保民而王”就是施仁政统一天下。在文中孟子的核心观点就是“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即“王道”。那齐宣王刚开始的主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