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绪  论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每个地方的方言在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经济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化,地方方言也会有所变化。有的地方语音的变化比较大,比如吴方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语音在近年来发生了更多变化,即使是没有受过专门语音训练的苏州人,也能较明显感受到苏州新老派方言发音的区别。”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比较小,普通人能够通过语调感受到区别。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通过语调判断出说话者是东北人。30~40年代的老人与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用词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纯粹的并且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的南方老人,几乎是很难听懂东北的老年人所说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东北方言;相反,如果听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的人说话就会很容易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已经把很多古老的比较生僻的地方方言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自觉地排斥了。不过语音方面并没有多大
的变化。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最明显。不同类的词汇变化是不同的,变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东北方言的变化方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词语用法的扩大或缩小;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语的消亡;新生的词;词义的转移。
随着东北俗文化的推广,东北小品频频出镜,这也让各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东北方言。但是很多人只是能从语调和句调中听出东北方言的特点,如果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研究,东北方言的日常词汇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尤其明显。词汇的变化以60年代左右的人为一个过渡,他们既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词,也掌握很多新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流行语,他们的词汇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很多词已经逐渐消失,这些词大部分都是表现一些日常用品和具体实物的词语,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更新换代,有些已经被淘汰,比如:巴锯子、电匣子、柪子等,这些事物的淘汰使得相应的词也随之消失。新的科技也引进了新的生活用品,比如:电脑、空调、手机等等。新事物的产生,也伴随地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在东北方言词汇变化中是最为明显的现象。
学习的目的
“词义的演变是指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东北方言的演变也与这个大方向相同:一是城市里面的语言,影响了乡下方言。城市的发展较农村快,接触的新生事物也相对较多。语言的流通性很大,更新换代的频率也比农村要高;二是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一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其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就会很多,这样就会带动一个地方词汇的更新。三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
东北方言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的原因中有与一般词汇的变化原因相同之处,如,城市里的语言影响乡村的语言、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普通话的影响、外来词汇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等很多方面。
东北方言的演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交流。其实,东北方言的演变与东北人的性格比较的相近,东北人不容易被其他地域文化影响,他们不会像南方人那样,可以放下家中的老小到各地漂泊,东北方言也不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北京的语言之所以对东北方言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见东北人对这个城市文化的认可度比较高。
辛弃疾古诗当然,东北方言日常生活词语的演变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外界语言的介入只是一个促进因素。
一  词义扩大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老一辈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词,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仍然在使用。但是,已经不再是30年代或者六七十年代所表达的意思了。同样的一个词,在过去的意思是单一的,但是发展到今天也许会衍生出很多新的解释。词义的扩大有很多原因,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喜欢创新,现代人有很多新的想法都会付诸于实践。语言的运用方面也是一样,会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在东北方言中,人们会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给方言词汇填注新的意义,使词汇反映的现实现象更加的广泛。
例如:
[棒槌]:人参。[例]“他挖过棒槌,淘过砂金,也在冬天下夹子打猎。”(《伐木人传》) 赵丽蓉的小品,把对日常生活常识不了解的人称为“棒槌”。这个词的引申意思是来自于外地小
品,所以,棒槌对于东北方言来说也是外来词语。小品的广为人知,使“棒槌”成为一个用来形容人的名词。[例]连“货真价实”都不知道啥意思,你真是个棒槌。
下火水果
[敞开儿]:尽量,随便。[例] 今天我请客,别犹豫,敞开儿吃。现在敞开儿也有“打开天窗说亮化”的意思。[例] 你痛快地,有话敞开儿说,别藏着掖着的。
    [彩儿]:人四肢五官各部位的正常美。这小伙子出人头地不缺彩儿 颜、脸面儿臊的我一赤一红都跟你挂不住彩花样 隔三差五他还填个彩下两个双黄蛋毛病 他老病没除根,又添新彩了。现在增加了第五种意思:受伤留下的伤痕。(多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例] 去哪疯了,咋还挂彩儿了呢?
    [菜]:佳品。[例] 他如果拿咱们不当菜,那咱们也不理你那份狗尿台。李渔芙蕖轻易吞食的东西。[例] 那家伙没什么本事,还不是我嘴里的菜。现在随着网络用语的不断被广泛的应用,“菜”多用来指“水平不高”。[例] 他玩这游戏玩的太菜了。“菜鸟”,外来词“新手”的意思。[例] 他是菜鸟,什么都不懂。
[]:(以恶语)贬低,讽刺。[例]个熟人他几句。现在还有“臭美”的意思。[例]他这个人很,太能得瑟了。
[矬子]:原本是各自矮小的人,现在也可以指一个人办事不利没有本事。[例]你个矬子,这点事儿都办不好。
[板儿油]:原指猪腹部大块的脂肪。但是现在几乎街道上都铺了板儿油马路,这里的板儿油是一种铺路的材料。[例] 新中国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东北的小城镇里都铺上了板儿油马路,交通方便了许多。
[蔽]:在方言词典上写成“蔽”,理解为:盖过,胜于。现在扩大意思为大于、好于。[例]出张打牌,把他的老K给毙了。否定、使未通过。[例] 他今天心情沮丧,估计,新写的稿子又被杂志社毙了。按照原来的的意思应该写为“蔽”,但是意义扩大后应该写为“毙”字更加贴近所表达的各种意思。
[波儿]:一批,[例} 这一波儿走了好几百人,损失不小。现在也有亲吻的意思,“打波儿”。[例] 来,打个波儿。多是年轻人开玩笑用的。
  二  词义缩小
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演变后的词
义比演变前狭窄,都是词义的缩小。有的词是这个词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或是经过了一定的应用,会不断地增加很多意义。但是这些词却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继续变化,而失去很多意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提高,人们将很多词语意义变得更“精炼”而且“实用”性更强。这也符合现代快速发展的步伐,文化的快餐化,需要使用一些被简化的词语。
例如:
[成气候]:比喻有成就,有发展前途。[例]这孩子打小就懂事,将来肯定成气候。变成魔怪。[例]死尸成气候了。现在第二种意思“变成魔怪”已经不用了。
[出手]:(货物)卖出。[例]去年沉积的货,今年可下出手了。男方给女方出离婚手续。[例] 你今儿个要是不给我出手,我就死给你看。现在“出手”只有“(货物)卖出”的意思。形容心情不好的词语
[撞]:chuǎ破(谷粒成几瓣)。[例] 撞大查子。撞击。[例] 吃炒豆子,撞牙花子。现在这个词的第一种意思“破”已经不用了。
[穿连]:穿畜生圈门的横杆。[例] 拿起一个大穿连就走了。为了行动一致,逐个联系。[例]你去多穿连几个人来。对不止一个人分别进行同以内容的撺掇。[例]我才把这事穿连妥了,又出毛病了。现在圈养畜生的设施都比较先进了,过去的门现在已经改造成更好的,所以“穿连”作为“穿畜生圈门的横杆”的意思就消失了。
[吹喇叭]:指人嘴对酒瓶的瓶口喝酒。[例] 有尿咱来吹喇叭。煎饼卷油条。[例]早上就吹喇叭。现代人越来越注重早餐的营养,所以煎饼卷油条就不吃了,“吹喇叭”作为“煎饼卷油条”的说法相应消失了。
[逗]:(以巧妙手段)搞。[例]给媳妇逗一台缝纫机。开玩笑。[例]别逗了,竟扒瞎。哄骗、捉弄。[例]别逗那孩子。第一种解释“搞”已经不用了。
[把式]:骡马车的驭手。[例] 他家老爷子是个车把式。种植方面有专门技术的人。[例]他是个瓜把式。翻跟头。[例] 他会打把式。睡眠中有动作。[例]他睡觉总打把式。现在“把式”的意思最常用的是“睡眠中有动作”和“骡马车的驭手”,“翻跟头”这个意思很少被提到。“种植方面有专门技术的人”已经不再被使用了。
[抻头]:遇事不慌。[例] 他倒是挺有抻头,什么事也不着急。领头,带头。[例] “没有这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明知道自己没这个本事还要硬抻这个头,自己罪受。”现在的“抻头”作为“遇事不慌”这层意思的已经没有了。多指“领头,带头”而且单指硬逞强,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
[吊膀子]:习武的一种操练方式。[例] 体弱的男孩从小都练吊膀子。情调。[例] “三年前他和一个妇人吊膀子,那妇人背弃了他,还带走了他半生所积下的那点钱财,因此一下而成了个半疯。”(《呼兰河传》)。现在“调情”这个意思已经完全不用了,“习武的一种操练方式”也不常用了,“吊膀子”多用做“两个人比试”,是“习武的一种操练方式”的精简。
[划拉]:用拂试的方式除去或取走。[例] 屋里地太埋汰了,你拿扫帚划拉一下,一会要来人,不好看。写字潦草,随意涂抹。[例] 这孩子总爱在纸上瞎划拉。比喻吃(东西)。[例] 那小子进屋,一会就划拉饱了。争取。[例] 老张当初是硬把他媳妇划拉到手的。现在“划拉”的意思“比喻吃(东西)”、“争取”这两个意思已经不再使用了。
[馋]:专想某种东西吃;看见东西就想吃;专门挑好的吃;使产生想吃的欲望。[例] 这人才馋呢,光想吃好的。这几天可苦了,馋肉了。(江、河)经常淹死人。[例]后山的
河可馋了,总出事儿。现在第二种意思“(江、河)经常淹死人”已经不用了。
[抄]:在水的表面往上捞。[例] 你去拿瓢抄。用筷子夹挑。[例]给他抄一碗面条。量词,表示条状物或细丝的一束。[例] 一抄粉条。碧浪湖一触即离。[例] 燕子三抄水。现在该词只保留“在水的表面往上捞”和“用筷子夹挑”这两种意思。
三  词义转移
“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就是用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勒大脖子]:原来用作、。现在这个意思已经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揩油”。[例] 他总爱占别人便宜,靠勒大脖子过日子。[5]
[差使]:临刑的罪犯,引申为该死的(骂人与)。[例]他是个差使,别惹他。现在差使表示“做……事情”。[例]这是个好差使。
[绸缎眼]:白眼(即瞧不起人的眼神)。现在用“卫生眼”表示“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