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作家论金银花茶的作用
精美散文扎加耶夫斯基是一位喜欢从泥土里翻捡出荒草的芜杂和果实的丰盈,然后将它们认真归类、筛选、重新命名,并沉醉于这种缓慢和琐碎的诗人。喜欢音乐的诗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第四种没有名字。每当读到他那首题为《灵魂》的诗篇时,我的内心却时时映现出作家李万华的身影。这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一位是成名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波兰“新浪潮”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一位是身居青海河湟谷地,坚持独立创作的本土散文作家。从理论上讲,二者在创作方面应该并不存在多少关联,但若从个体的审美判断和阅读经验而言——尽管二者所操持的文学样式及所处的创作语境不同,其文字在内在韵致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米沃什曾给予扎加耶夫斯基这样的美誉——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在扎加耶夫斯基的诗中得以完美统一。笔者固执地认为,这一评价放在散文作家李万华身上同样适用,只不过在思考的主题上,扎加耶夫斯基更侧重于历史与现实的不断扭结,而李万华则钟情于时间与现实的轻轻缠绕,她的文字细腻、绵密、精致、温润,每一篇散文都有着玉器般的质感。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学生个人自我评价一
毋庸置疑,关于时间的认知与书写是李万华散文创作的核心命题,她对时间的领悟和表达能力令人吃惊。阅读其《金河谷》和《西风消息》,读者能够明显感知到“记录时光的模样和方式”是其大部分作
愉的组词品的意义指向,出现在作家笔下的每一种植物、每一个动物和人物往事,无不承载着时间的存在方式和深邃的意蕴。
在散文集《西风消息》的序言中,李万华曾明确表示:“我因此尝试写下时光的模样,尽管笨拙。我所触,我所回忆,我所梦。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树木,小而小的蚍蜉,或者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在写下青藏高原上这些小而孤单的生命背影后,以此参照,万华开始返身自观,她看到“曾经的闲淡散漫,抑或仓皇失措,时光都没有像一枚玻璃弹丸那样,从我身上逃离掉,我的日子不论风清,还是浪浊,我都和时光彼此”。一个敏感于时间、世界和自我的作家,必然有着一颗体察生命万象及其内在定律的心灵,她会不厌其烦地梳理出理性思索的源流,剔除一切表面的虚妄和廉价的抒情。譬如她在阅读《薛涛诗笺》和观赏张大千名作《薛涛制笺图》时固执地认为,这样一个懂音律、善词辩的灵慧女子,原本不是一本书可以涵盖得了的,也不应该是画家笔下时间、音乐与梦境的精美组合
——李万华散文创作片论
ps怎么加粗字体■刘大伟
-
-12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