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的自我追求和社会需求之间有怎样的一种矛盾关系?在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需求之间人们又是做怎样的选择?本文将从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出发,阐述人生价值观与最终择业观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自我价值;社会价值
一、 人生价值
暗影1、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表示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范畴,它表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任何价值都是对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价值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指自然、他人和社会。因此,价
值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其中人的价值最为重要,人有创造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类劳动的两种尺度的思想。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已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的两种尺度即是物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说明人的需要的尺度即价值尺度。由此可见,价值是由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两个要素构成的。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确立的对客体的肯定意向,它是价值观在德育优化灵魂过程导向作用的具体体现。价值取向的基础只能是社会实践。
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现实的人”和人的“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前提;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一种合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生的选择。这就说明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人个人就无所谓社会;人是不能孤立的,不能脱离社会,而社会又是个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因此,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总体上是相向互补,共生、共长的关系,具体而言,社会的总体价值增长,一方面有赖于每一社会成员的价值创造和增值。另一方面,社会的生产目的并不是
高中三年规划为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人应该为人类社会多作贡献,人的价值就在于为人类社会作贡献。如果一个人只依赖于社会生活而不为社会作贡献,那他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价值只有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来。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互为前提。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必须是一个自尊、自强的人,而真正自尊、自强的人,必须同时是关注社会和关爱他人的人。另一方面,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价值。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才能有高度的成就感,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当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作贡献,但并不因此而否认人的自我价值。因为人只有经常不断地加强学习和锻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因此,
说一个人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无非是说他为社会做贡献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满足了他人或社会的需要,实现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
一个人在创造了社会价值的同时一定会创造自我价值,但一个人创造了自我价值却不一定会带来社会价值。通常来讲,人们判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都是以他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为标准。而自我价值,则只是仅仅自我意识里的判定,以自己最为有成就感的事情为依据的寻、创造自身价值。
二、 人生价值观与择业选择
5 12护士节活动总结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
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其基本原则是利倾性原则。从个人角度说,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定位是围绕着人自己心理认定的利益进行的沙漠故事——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利益,也包括以社会为中心并内化为自身需求的利益,它都直接或非直接、直观或非直观、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价值主体的利益倾向。 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依择定主体划分,可以分为自为和他为两种,即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两种。自命价值就是自己心理择定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他命价值就是他者择定而赋予个人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这里就引出了人生价值观在择业选择时的关系作用,同时也涉及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很明显,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是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生价值定位或人生价值期望,两者往往是不一致而有冲突的。自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社会个体的自我利益要求,最能体现社会个体对自我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追求;而他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他人、社会的利
益要求,最能体现他人、社会对个体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各种人生价值观的矛盾和困惑,往往恰恰发生在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发生在自命价值和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的各种冲突甚至是他命价值的内部的各种冲突中(如下图)。特别是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是社会整体对个人人生的最一般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它与自命人生价值的内容往往具有最大的差异和距离。自命价值最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具体性,而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最具有非个体性、非直接性、非具体性,自命价值与复性他命价值往往也就存在最大的矛盾和冲突。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人生价值与择业之间的矛盾。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份可以较好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这是一种自然的想法。但是从他命价值方面考虑,大学生会考虑这样的职业选择是否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大学生在择业上会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大多数人最终的择业与自命价值都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是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事实的不同。
三、总结
既然人生价值观与择业观存在一定的差距,那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平衡,树立怎样的择业
观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一是防范脱离现实需要和自身能力。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存在“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环保验收的现象;有的毕业生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眼睛只盯着“好地方”、“好单位”、“好工作”,至于自己能否胜任、是否适合自己、能不能有所发展都缺乏考虑。其结果往往是自己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由于期望值超出现实太多而使择业屡屡失败;另一种侥幸获胜,也会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无法胜任而处于被动。 二是防范过于追求物质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在一起,这一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部分毕业生为了物质利益,只从收入高、待遇好的角度去考虑职业选择,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抱负。几年后,生活物质虽然不错了,但发现自己的精神并不愉悦,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在锐减,很快就进入了职业危机期。三是防范盲目消极择业。由于就业压力剧增,部分大学生就抱着不管工作好坏,先随便份工作安顿下来,以后再慢慢挑的思想,没有远大正确的抱负。择业期望值过低造成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这样的盲目就业行为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表面上好像是学了不少东西,可是一样也不精;没有一技之长,今后也很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只有正确的择业观,才能引领一个人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活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