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12-2013 学年度
学期期末(st北亚)考试()模拟试卷
考试科目:    中国古代文论       
                学院            专业        考生姓名            学号         
第一讲     
一、填空题
1、在先秦文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是“诗言志
2、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           
3、《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   ,可以 紫金山索道观  ,可以    ,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        的批评。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 与民同乐    ”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这是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 知言养气        ”说。
二、名词解释题个性名
1(孔子的)“兴观怨”说
(孔子的)“兴观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则
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2(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接近于还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讲     
一、填空题
1、《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   ,二曰赋,三曰   ,四曰   ,五曰   ,六曰   。”
2、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
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二、名词解释题
1(《毛诗序》的)“主文而谲谏”说
这是《毛诗序》中提出来的,认为诗歌创作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就是说诗歌创作要从感情抒发出发,但不能超越“礼义”的规范。由此,在揭露黑暗方面,必须“主文而谲谏”,“文”就是“文艺、艺术的方式和手段”。谲谏就是用隐约的言词劝谏而不直言。这就是说要用委婉的言辞来表达劝谏的意思。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亦戒”具有一定的民主因素,为后来进步的文家学运用文艺来揭露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脱离儒家诗教的保守性,限制了诗歌的发展,容易成为说教的工具。
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
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吃早饭
3、论述题
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1指封建专制社会的许多文人,想要立功、立德而没有机会,愤而转求名言,也是指一个人只有遭受穷困阻厄,反激起改变环境的意志和垂功名于后世的人生目标,方有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司马迁在这里并非专门讨论文艺创作,而主要是讲人才成长的规律,讲富贵者而名磨灭,倜傥非常之人称名后世的原因。但这一命题对当时和后世的文论却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汉代史传文学家对屈原的评论,多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把怨愤之情视为文学创作灵感的源泉,把“发愤著书”看做文学作品取得艺术成就的必要条件,是由司马迁所引发、又为历代批评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共同观点。刘勰的“志思蓄愤”说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出的“泄愤”说,都受到司马迁的影响和启发。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            《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为主”的著名观点。
2、陆机在东莞积分入户          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            ”的观点。
3、刘勰在其著作            里,倡导“            “这一文学风格。
4、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            ,他以味论诗,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            ”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5、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6、钟嵘把“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7、钟嵘诗歌创作论的观点是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心雕龙》的)“风骨”说
刘勰认为,风是感情的力,它必然与气有关。风是流动的气,有无风力,根源就在于有没有气,他受两汉哲学元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认为“情与气偕”,情只有化为以“血气”为基础的气质、个性、天才中所固有的东西,产生出一种向外表现的创作冲动,情才能得到成功的艺术表现。因此,风与气又是不可分离的。气,就是发自创作主体的、赋予风以生命和气势的力量。
2(钟嵘的)“滋味”论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
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
三、论述题
1、试阐述《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
“文以气为主”就是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在曹丕看来,正是作家个性的不同才有作家风格的不同。他主张才性一致,性定其才。“文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这种看法有很明显的片面性,实际上人的个性形成虽有天赋的因素也有后天人为的因素。但就文章的风格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讲,则确是有不可力致的必然性的。文气观点的提出正反映了汉魏之交建安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上,向强调作家个性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对这一时期创作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与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论“气”清楚地反映了建安时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与美学要求,并对这时的创作特征作了总结和概
括。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2、谈谈对《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理解。
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 “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第四讲  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
1、陈子昂的《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提出了“          ”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
2、陈子昂的代表诗作《 感遇 》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          》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3、韩愈的“          ”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 发愤著书 ”说脉相承的。
4、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          诗论家          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          为代表。
5、强调儒家“讽谕”说诗歌理论家是中唐诗人强调儒家“讽谕”说诗歌理论家是中唐诗人           
6  韩愈    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成就在中国散文史上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
7、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认为:“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