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如果有个按钮可以⼀键定制孩⼦的完美⼈⽣,你会按下它吗?
《奇葩说》已经播了四季,我才知道有这样⼀个节⽬。最近⼀期的辩论主题是:如果能为孩⼦⼀键定制完美⼈⽣,你要定制吗?开场投票完全在预料之中,80%观众赞成不定制,20%赞成要定制。(虽然最后结局⼤反转,赞成定制⽅获胜,但我依然坚持不定制。)
小说阅读器哪个好
我认为,这的确是⼀道脑洞题,因为所有⼈都知道这项技术永远不可能被发明出来。
第⼀,完美是⼀个虚幻的⽬标,没有标准化的解释。别说孩⼦,成年⼈对于完美状态的愿景都因⼈⽽异。
第⼆,⼈们想要的是完美的过程还是完美的结果。如果是结果,我们是不是可以⼀键看到⼏⼗年后,甚⾄⾃⼰死亡时的状态,⽣活了⽆⽣趣。如果是过程,这个机器是不是要为每个孩⼦设计出个性化的成长的路径,⽽设计这样路径的素材⼜来⾃什么?是⽗母当下的物质条件、内⼼的期盼?还是⼀份千篇⼀律的调查问卷?
臧鸿飞说了很多⾃⼰和奶妈的事情,以这样⼀段话结束:“因为我有很多遗憾,我特别想要⼀个更完美的⼈⽣,所以,如果我⽗母有这样⼀个按钮,我希望他们快按。如果我有这么⼀个按钮,我也会按,就算孩⼦长⼤了埋怨我,不想过这样的⽣活,我可能会笑着对孩⼦说,都是我的错。但在我内⼼深处特别幸福,⽽且⽆怨⽆悔。”
仔细琢磨,这段话中本⾝就是⾃相⽭盾,因为他有着⾃⼰对奶奶的遗憾,主观判断孩⼦也有这样的诉求。假设“孩⼦长⼤了也可能会埋怨我”,便是承认了按键按下去的种种可能性,完美或不完美。最要命的是这句:内⼼深处特别幸福,⽆怨⽆悔。⽤孩⼦不可能重来的⼀⽣去获得个⼈假性的⼼理慰藉,这难道不是⾃我欲望的强势满⾜?流连忘返造句
跳皮筋怎么玩⽗母最常说的⼀句话就是:我⾛过的路,⽐你过的桥还多,我这都是为你好。⽗母⼉时若想学⼀门技术,但没有机会,便劝说或强制孩⼦拜师学艺;⽗母年轻时若在恋爱中受伤害,便告诫或阻⽌孩⼦不要和他们眼中不好的⼈谈恋爱;⽗母⼀⽣有没有成就的事业,便期许或⿎励孩⼦能够向其迈进。当⽗母“智慧”地按下这个键时,已经不是在为孩⼦定制⼈⽣,⽽是在了却⾃我未实现的夙愿。
姜思达说,⽗母按下此键之前,若征求孩⼦的意见是虚伪的表现,对⽅害怕定制是因为不相信孩⼦。我认为,逻辑正好颠倒。
相信即互相信赖和信任,⽽信任是指由个⼈价值观、态度、⼼情及情绪、个⼈魅⼒交互作⽤的结果。
这⾥⾯有个关键词叫“交互”,如果⽗母不了解⾃⼰孩⼦的诉求,以及对于完美⼈⽣的定义,不与孩⼦进⾏⼼理的互动,只是靠单⽅⾯的猜测或经验来指导⾏为,孩⼦怎能相信⽗母,⼜为什么愿意被⽗母相信?此刻,即使⽗母想去相信孩⼦,⼜有何⽤?诚信是⼈与⼈互动的⼼理基础,如果我们哪天莫名其妙地被别⼈拨动了左右命运的齿轮,我们不愤怒吗?
姜思达⼜说,⼈从⼀出⽣,就已经被定制,我们⽆法决定⾃⼰的⽗母、性别、出⽣地、家⾥的经济状况和精神⽀持。事实上,的确如此,但那不是⼈⽣,充其量只是⼈⽣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条件和环境。⼈⽣是⼀种⽣活的状态,它本来没有意义,是因为⼈有了思想后,在实现⾃我⽬标过程中所赋予的精神价值。港珠澳大桥资料
想想,这个辩题真是有点⽆聊,如果⼀定要说点意义,我的理解是:它在考察为⼈⽗母内⼼本能的渴望和对待教育的态度。在看辩论前,我的教育理智告诉我,坚决不赞成,做了⼗⼏年的教育⼯作,这点都拎不清还谈什么给孩⼦⾃由。但我的中国式⽗母感性,⼜让我脑⼦⾥⼀瞬间闪过⼀个念头,如果能让孩⼦可以少⾛点弯路,有何不对?任何⽗母都希望孩⼦过得好。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性,姑且不说⽗母眼中的完美⼈⽣未必是孩⼦所想要的⼈⽣,他们第⼀时间想按下按钮的意念更多的是⾃⼰欲望的表象,因为对未来的不知,才想要去控制,弥补逐渐失去孩⼦的不安全感。
如果有如果
“完美是个⼈主观感受,定制却出⾃他⼈之⼿。”傅⾸尔现场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孩⼦是⼀个独⽴的个体,我们赋予了孩⼦⽣命,却不能替代他的整个⽣命过程。世上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母的爱指向别离,养育孩⼦本就是⼀个逐渐放⼿的过程。⼀键完美定制的孩⼦,⽆法体验⼈⽣中失败后的痛苦、挫折后的反抗,以及成功后的喜悦。⼈⽣的美好之处在于可以选择,⽽他们的内⼼平静如⽔,没有感动、没有忧伤,没有波澜,没有⼒量,更没有选择。这样的⼈⽣,意义何在?
世上本⽆完美之事,⼈更⽆完⼈,完美主义实质上是内⼼的⾃我纠缠和倾轧,活得很痛苦。对完美主义⼼理的解读,曾奇峰有篇⽂章写到:要求“完美”的⼼理背后,隐藏着⼈格上的疵瑕,⽐如羞耻、愤怒和控制欲。追求“完美”的动机,并不是来⾃⼀个⼈⾃⾝,⽽是来源于外界,具体地说来⾃具有施虐意味的⽂化和神经质的⽗母。在婴⼉长⼤的过程中,苛刻的⽗母会把⾃⼰的过分要求投射到孩⼦⾝上,久⽽久之,孩⼦就把这些要求变成对⾃⼰的要求,⼀个所谓的完美主义者就这样产⽣了。
以前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对⾃⼰和别⼈要求很严格,这与我的家庭教育有关,孩⼦改变了我很多,虽然我还是会有忍不住靠近“完美”的⼼态,但却经历着第⼆次成长。我深刻地感受到,学会接纳⼀个不完美的⾃⼰,或是不完美的他⼈,包括孩⼦,才拥有了直⾯内⼼恐惧的勇⽓。鲜活的⽣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完美,⽽在于它真实地存在本⾝。所以,如果有个这样的按钮,我⼀定不会按下它。
狼王梦读书笔记摘抄此⽂为之宜妈妈原创,版权归“之宜妈妈”(号:zhiyimama0047)所有,欢迎分享或转载,如需转载联系,谢谢⽀持!
之宜妈妈
曾就职某美国上市教育集团总监,⼗四年教育⾏业⼯作经验,家庭教育⾼级指导师,曾赴新加坡、台湾学习。强迫症、表格控,喜欢⽤⽂字记录⽣活的点滴,喜欢陪伴孩⼦成长,和她⼀起探索世界。成为⽗母,便开始了⼀个全新的⾃⼰。